人世间,是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里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生,如一场梦。
人间,没有永远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爱情一直都是让人觉得万般完美的,他们的文学造诣并驾齐驱,他们在生活中相濡以沫。
97年早春,钱瑷去世,98年岁末,钱钟书先生逝世。
他们一家三口,失散了。
在人生伴侣离开的四年后,杨绛先生用《我们仨》这本书,记述了这个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读来让人感动不已。
他们经历了风雨飘摇,半生颠沛流离,却依然让我们在平常的文字里,看到了生命的厚重,在细微处,读出了岁月静好。
01我们俩老了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们仨》杨绛
让人想起了古诗,梦里寻他千百度。
可惜,暮然回首,却不知道是否还在灯火阑珊处。
是否,人在走之前,家人都是有预感的,就像《撒哈拉》里的三毛,梦见荷西走了。
都说,梦是反的,可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
两个人的相爱相守,却有一个人要提前离开了,一场梦,娓娓道来一生真情。
相爱的人,总是害怕失去,但最终先走的那个人,会留下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身影独活余生。
02我们仨失散了
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我们仨》
老去,是一件很悲伤的事,但离别,是一场很残酷的事。
曾经旺盛的生命力,最后就像冬日里的枯枝,挂着两片树叶,摇摇欲坠,不知何时,被风一吹,就会飘零他方。
杨绛先生的这个长梦,也是一场现实,她的思念太深,以至于都成了梦魇。
她用梦来写实,梦中的阿圆带着白手套向她挥手告别,梦中的钟树先生在病床上对她说:绛,好好里。
她最爱的两个人,正遭受着病痛,她每日奔波,陪伴,却无力又无助,最后,故事并没有反转,三个人的旅途,只剩下了她自己一个人。
“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这篇文字,每一个字都读来让人心碎,让人忍不住了泪目,杨绛先生失去了她的阿圆,“我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长,以后就不用牵挂了”。
她失去了钱钟书先生,她说,“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哪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每一个字都带着浓浓的思念。
03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三河公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图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我们仨》杨绛
文中大篇的回忆,早年二人赴欧洲留学,在异国他乡,即便寄人篱下的日子也过的甜蜜温馨,他们互相扶持,即便是简单的吃饭,也充满了烟火气的美,平平淡淡的生活如此的有滋有味。
早饭的红茶牛奶,烤面包,钱先生一做就做了大半辈子,杨先生一吃就吃了半个多世纪。
去家附近的公园散步,两个人都戏称是去“探险”。
两口之家变成了三口之家,艰苦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味,钱钟书河女儿做游戏,恨不得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藏在被子里,“阿圆不争,像钟书”,“阿圆胆子大,像钟书”,“阿圆喜欢格物致知,像钟书”,每一个女儿身上的优点,都充满着她对钱钟书先生的真心欣赏。
尽管世事无常,尽管在颠沛流离的时代背景下,但杨绛先生的字里行间都透漏着平淡,温馨。
直到,有一天,“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04结语: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我们仨》杨绛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4岁高龄下写的一本回忆录,人的心境是什么样,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笔下的文章就是什么样。
她用简洁,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瑷,丈夫钱钟书,和一家三口快乐到离别的日子。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爱情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让人羡慕,钱先生曾说过:我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
在他们长达63年的绵绵爱意里,表达的不仅仅是相知相惜,更多的是相濡以沫。
读这本书,就好像是杨绛先生对钱钟书先生的爱的告白,带着浓浓的不舍,带着深深的回忆,让我们体会到了在平平淡淡里爱的“润物细无声”。
我们仨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21购买用文字养心,用诗书养魂!感谢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