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尝百草著写《神农本草经》,东汉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编著《伤寒杂病论》,唐代孙思邈走访积累民间药方著下《千金要方》,明代李时珍写下集传统医学之大成的《本草纲目》……千百年来,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共进。
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中医药也已经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人类与自然中,找到了更为科学的发展方式。
许多中药的名字读来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当归,半夏,忍冬,相思子……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和传说,才能把中药的名字命名得这般情深意切?
当归
相传古时丈夫上山为妻采药,但一去三年不见归,妻子因思念心切终成疾,最后只好改嫁。当丈夫归来后懊悔至极,于是把采集的草药拿去给妻子治病,竟治好了妻子多年的顽疾。这时世人才知道,此草药具有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传说中“丈夫当归不归,娇妻改嫁”,世人便把草药命名为“当归”。
相思子
相传汉代闽越国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妻子日日盼其归。多年后同去的人都回来了,唯独不见丈夫的踪影。妻子终日在村口的树下等待,最终没有等到丈夫的归来,泣血而亡。结果一夜间,树上竟结出了半黑半红、晶莹透艳的荚果。人们便把荚果取名“相思子”,又名“红豆”。
徐长卿
相传赵匡胤大权在握后,不时饮酒作乐,最终酒色伤身,御医亦无法治愈。一日,徐长卿见宋太祖脸色异常,一问才知其酗酒伤胃。徐长卿自小学过医道,便至野外寻一味草药煎水给宋太祖服用,果真有奇效。宋太祖问“此药唤何名?”,徐长卿答“此药还未曾有过名字”。从此,中草药里便有了一味名唤“徐长卿”的药材。
半夏则是取其成熟在农历五月,而此时恰是夏季过一半的时候,故得其名;忍冬之名的由来则因其经冬不凋。
除此之外,白芍、续断、柴胡、车前草……诸多的中药的得名,都有着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传说,亦是那般情真且美好。
当中药得到如此婉转动听的美名后,必不免被写入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年时学得的《回乡偶书》想必你从未忘却,但你可知诗中藏着四味中草药的名字?
“少小离家老大回——当归”
“乡音无改鬓毛衰——白头翁”
“儿童相见不相识——人参(人生)”
“笑问客从何处来——生地”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
——辛弃疾《满庭芳·静夜思》
这是著名词人辛弃疾在即将赴前线抗金杀敌时为妻子写下的《满庭芳·静夜思》,词中用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柏叶、桂枝、苁蓉、水银、半夏、薄荷、钩藤、常山、宿沙、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二十四味中药名,巧妙将药名字面上的意义融入词中,来表达自己深切的思念与不舍,情趣盎然。
大梦荐书DiamondraM《发现瑰丽的植物》
作者:马克·凯茨比
《发现瑰丽的植物》汇集西方博物学巅峰时期最激动人心的12部植物学重要著作,撷取其中精华,还原了二三百年来植物学家们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探索自然时的惊喜,在主题上囊括了世界各地各种瑰丽的植物,每一章节都配有由当时最优秀的画师雕版、彩绘的精美插图,堪称佳作。
本书不只展示这些植物的美丽身姿,还立足原始文献进行编译,多个章节首次被译成中文,可谓弥足珍贵;原汁原味、文笔优美地述说植物的种属、形态、习性、产地、用途等,兼具广度和深度。这部图文互动的精美之作,是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盛宴,更是一座浓缩的西方博物学历史舞台,植物博物学的大幕由此亮丽地拉开。
《草木缘情》
作者:潘富俊
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作者累积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在书房中遨游文学世界,在田野中实地探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每种植物,考评大地自然生态,还原几千年来文人笔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名称与寓意的植物面貌,并找出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同时分辨虚实,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面亲近古诗词,一面认识大千植物世界。
《遵生八笺》
作者:高濂(著);钱超尘(编)
《中华养生经典:遵生八笺》由钱超尘主编,明·高濂著,倪青、陈惠评注。该属于,初刻本名《雅尚斋遵生八笺》,刊于明万历十九年()。现存版本有十余种,其中以雅尚斋原刻本、明崇祯间刊本、清嘉庆十五年()弦雪居重订本、《四库全书》本较为重要。
(图文整理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