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内服外用药物常用剂型
TUhjnbcbe - 2022/5/17 23:40:00

药物通过配伍组成方剂后,需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能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内服、外用剂型,适宜的剂型有助于药物功效的充分发挥。

“内服与外用,剂型需适宜

制剂调服

内服药物常用剂型

内服药物吸收后进入血液,输布全身,发挥整体的药效。常用内服药物剂型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片剂、颗粒剂等。

汤剂又称煎剂。经浸泡、煎煮等工艺制备的液体药物组合形态。其具有药物加减灵活、容易吸收、制法简单等优点。丸剂将药物配伍后研成细粉末或以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制成球型的固体剂型。其具有吸收缓慢、给药持久、体积小、携带及贮存比较方便等优点。散剂将一种或数种药物配伍后,通过粉碎、混合均匀而成的粉末状固体制剂。其具有制作简便、节约药物、不易变质等优点。片剂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其具有用量准确、服用及贮存方便等优点。颗粒剂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材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或块状内服制剂。其保持了汤剂的特点,克服了煎煮的麻烦。……

《医学源流论》载:“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当必无效”。这充分说明了煎药方法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就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汤剂而言,其疗效的充分发挥更是受到煎煮时用具、用水、火候以及煎煮全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用具目前通用有盖的陶瓷砂锅,其价廉而且不易发生化学反应。用水视组方药物饮片的多少而定,一般以漫过药物一寸左右为合宜。火候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武火,煎沸后用文火,正如《本草纲目》载:“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过程煎药前,先将药物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煮沸后改用微火,以免药液溢出及过快熬干;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锅盖,以尽量防止气味走失,减少挥发成分的外溢。……

外用药物常用剂型

外用药通过作用于皮肤或黏膜,使之吸收,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徐大椿《医学源流记》中阐述:“外治法,闭塞其气,使药物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络贯通,在皮肤筋骨之间,较服药尤捷”。常用外用药物剂型包括灸剂、搽剂、线剂、软膏、外用散剂等。灸剂以艾绒或艾绒辅以适当药物制成的熏灼穴位或体表患部的外用药物组合形态。搽剂药物与适宜溶媒共同制成的专供揉擦皮肤表面或涂于敷料而贴用的外用药物组合形态。线剂以丝线、棉线等为载体,用于临床治疗的外用药物组合形态。软膏将药物细粉或者将经过溶媒提取浓缩后的浸膏与适宜的基质混匀,制成适当稠度且容易涂于皮肤或粘膜上的一种半固体外用制剂。外用散剂将药物研成细粉,散涂于疮面或患病部位的粉末状固体制剂。……

剂型与功效关系密切

药物通过配伍组成方剂之后,需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能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剂型,而不同的剂型在服药后产生的药效、药效的持续时间以及作用特点均具有较大的差异。《用药法象》言:“大抵汤者荡也,去下病用之。药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缘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说明药物的剂型与功效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如《伤寒论》中的抵当汤与抵当丸,两方属同方同药的方剂,但这两首方剂的主治证有一定区别。抵当汤用于治疗脉微而沉,少腹硬满急结,小便不利,身*,发狂或如狂之伤寒蓄血重症,而抵当丸则用于伤寒蓄血轻症,在临床表现中无发狂或如狂的症状,可看出抵当汤的作用强度要强于丸剂的作用。又如《此事难知》中的九味羌活汤与九味羌活丸。汤剂主要侧重外感风寒的表证,而丸剂则偏于治疗疼痛的痹症,可以看出九味羌活汤的剂型变换后,其治疗的作用方向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治疗外感表证转变为治疗内伤杂病。

不忘忌口

早在《灵枢·五味论》中就有“肝病忌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肺病忌苦、肾病忌甘苦”的记载。忌口作为治疗调护的重要一环,为中医治病的一大特色。忌口可分为未病忌口、病中忌口、病后忌口等三个方面。

未病忌口需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内服外用药物常用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