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妙
无
穷
道德经中讲:“知足之足,常足矣。”
福深福浅,全在人心,不知足千金嫌少,知足陋室能安。
命好命坏,都在自己,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人生其实是一场修行,最重要的是修自己的一颗心。
命由我造,福自己求,知足行善,命才会越来越好,福才能越积越厚。
心外无法,福从心生
道德经中讲:“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所谓修来的“福”,不过是行“善”的果,真正高明的人,都懂得利益别人。
心心念念为他人着想,善人,我善待之,不善人,我亦能悲悯,这才是最高级的善良。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成仙之前,拜钟离权为师。
钟离权对他说:“你功德善行尚未圆满,我教你点石成金之术,用来济世救人。待圆满三千功德、八百善行,我渡你成仙。”
吕洞宾满心欢喜,却忍不住问道:“点石成金的金子,还会变回石头吗?”
钟离权道:“三千年后,石头终归是石头。”
吕洞宾说:“这法术弟子不敢学!”
钟离权问为什么,吕洞宾说:“三千年后,拥有这*金的人只剩下一堆石头,富者叹息,穷者更穷,岂不是害苦了三千年后的人吗?”
钟离权不禁赞叹:“三千功德、八百善行,你一念之善,已修行圆满!”
于是收他为徒,吕洞宾果然不负所望,成为了一代高仙。
《太上感应篇》说:“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