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祛风湿药
凡以祛除风湿之邪为主,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本类药物味多辛、苦,性温或凉。辛能散能行,既可驱散风湿之邪,又能通达经络之闭阻;苦味燥湿,使风湿之邪无所留着。故本类药物能祛除留着于肌肉、经络、筋骨的风湿之邪,有的还兼有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或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主要用于风湿痹证之肢体疼痛,关节不利、肿大,筋脉拘挛等症。部分药物还适用于腰膝酸软、下肢痿弱等。
祛风湿药根据其药性和功效的不同,分为①祛风寒湿药、②祛风湿热药、③祛风湿、强筋骨药三类。分别适用于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及痹证日久、筋骨无力者。
使用祛风湿药时,应根据痹证的类型、邪犯的部位、病程新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药物并作适当配伍。如风邪偏盛的行痹,应选择善能祛风的祛风湿药,佐以活血养营之品;湿邪偏盛的着痹,应选用温燥的祛风湿药,佐以健脾渗湿之品;寒邪偏盛的痛痹,当选用温性较强的祛风湿药,佐以通阳温经之品;若风湿热三气杂至所致的热痹,及外邪入里而从热化或郁久化热者,当选用寒凉的祛风湿药,酌情配伍凉血清热解毒药;感邪初期,病邪在表,当配伍散风胜湿的解表药;病邪入里,须与活血通络药同用;若夹有痰浊、瘀血者,须与祛痰、散瘀药同用;痹证日久,损及肝肾,或肝肾素虚,复感风湿者,应选用强筋骨的祛风湿药,配伍补肝肾、益气血之品,扶正以祛邪。
辛温性燥的祛风湿药,易伤阴耗血,故阴血亏虚者应慎用。
痹证多属慢性疾病,为服用方便,可制成酒剂或丸散剂,且酒能“助药势、行血脉”,增强祛风湿药的功效。也可制成外敷剂型,直接用于患处。现代研究证明,祛风湿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镇痛、改善外周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机体免疫等作用。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纤维组织炎、肩周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半身不遂及某些皮肤病等。
1.祛风寒湿药
本节药物味多辛苦,性温,入肝脾肾经。辛能行散祛风,苦能燥湿,温通祛寒。具有较好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经络等作用,尤以止痛为其特点,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遇寒加重等。经配伍亦可用于风湿热痹。
一、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川乌、草乌
①川乌
②草乌
川乌、草乌
药性: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主治病证:
①风寒湿痹;关节冷痛;
②心腹冷痛,寒疝疼痛;——乌头赤石脂丸
③跌打损伤,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制川乌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生品宜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生品内服宜慎,孕妇忌用。制川乌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瓜蒌根)、白及、白蔹同用。
半
蒌
贝
蔹
及
攻乌——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乌头
附子
二、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独活、威灵仙、海风藤、昆明山海棠
①独活—通痹止痛;解表
②威灵仙—消骨鲠;消痰水
③海风藤
④昆明山海棠—活血祛瘀;续筋接骨
独活
药性: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功效: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
主治病证:
①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善治下半身风寒湿
②风寒挟湿头痛;
③少阴伏风头痛;细辛、独活——少阴头痛
④皮肤瘙痒。内服或外洗皆可。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生地、*芩、甘草(分经论治)
威灵仙
药性:辛、咸,温。归膀胱经。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骨鲠。消痰逐饮。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证,跌打伤痛;
②骨鲠咽喉;
③痰饮、噎膈、痞积。
用法用量:煎服,6-9g。消骨鲠可用30—5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走窜,气血虚弱者慎服。
羌活与独活均能祛风湿,止痛,解表,以治风寒湿痹,风寒夹湿表证,头痛。
但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常用于风寒湿痹,痛在上半身者;
独活性较缓和,发散力较弱,多用于风寒湿痹在下半身者。
若风寒湿痹,一身尽痛,两者常配伍应用。
海风藤
药性:辛、苦,微温。归肝经。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病证:
①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
②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
昆明山海棠
药性:苦、辛,温。有大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活血祛瘀,续筋接骨。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证;
②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煎服,6-15g,宜先煎。或酒浸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涂,或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体弱者不宜使用。孕妇禁用。小儿及育龄期妇女慎服。不宜过量或久服。
三、祛风;通络;止痉—蕲蛇、乌梢蛇
①蕲蛇
②乌梢蛇
主治病证:
①风湿顽痹,麻木拘挛—祛风
②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搜风通络(叶天士-久病入络——虫类——地龙(补阳还五汤)、僵蚕、全蝎、蜈蚣、土鳖虫)
③小儿惊风,破伤风,痉挛抽搐;——息风止痉
④麻风,疥癣、瘰疬、梅毒、恶疮。——以毒攻毒NN
用法用量:煎汤,3-9g;研末吞服,1次1-1.5g,1日2-3次。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血虚生风者慎服。
木瓜
药性:酸,温。归肝、脾经。
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消食,生津止渴。
主治病证:
①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
②脚气水肿(槟榔配木瓜)——鸡鸣散;
吐泻转筋(木瓜配蚕沙)——蚕矢汤;
③消化不良,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煎服,6-9g。
使用注意:胃酸过多者不宜服用。
治疗中风半身不遂——蕲蛇、乌梢蛇、秦艽、豨莶草、臭梧桐
2.祛风湿热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辛苦寒,入肝脾肾经。辛能行散,苦能降泄,寒能清热。具有良好的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之功,主要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经配伍亦可用于风寒湿痹。
一、祛风除湿;通痹(络)止痛—秦艽、防己
①秦艽—清湿热;退虚热;除疳热
②防己—利水消肿;清热燥湿
★秦艽
药性: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湿热,退虚热,除疳热。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证,筋脉拘挛,骨节酸痛;“风药中之润剂”
②中风半身不遂;—大秦艽汤(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白芷、川芎、*芩、生地、熟地、当归、芍药、石膏、茯苓、白术、甘草)
③湿热*疸;
④骨蒸潮热—
清骨散
秦艽鳖甲散(秦艽鳖甲地骨皮柴胡青蒿当归知母乌梅——滋阴养血,清热除蒸——风痨),小儿疳积发热;
用法用量:煎服,3-10g。
防己
药性:苦、辛,寒。归膀胱、肺经。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利水消肿。降血压。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痛;
③水肿,脚气肿痛,小便不利——防己*芪汤、防己茯苓汤;
③湿疹疮毒;
④高血压。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胃纳不佳及阴虚体弱者慎服。
二、祛风湿;利关节—桑枝、豨莶草、臭梧桐
①桑枝—利水
②豨莶草—解毒;降压
桑枝
药性:微苦,平。归肝经。
功效:祛风湿,利关节。利水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证,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②水肿,脚气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豨莶草xixiancao
药性:辛、苦,寒。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利关节,解毒,降压。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木;
②风疹,湿疮,痈肿疮毒;
③中风半身不遂;
④降血压。
用法用量:煎服,9-12g。外用适量。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宜制用,治风疹湿疮、疮痈宜生用。
★臭梧桐
药性:辛、苦、甘,凉。归肝经。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平肝降压。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证;
②风疹,湿疮;
③中风半身不遂;
④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⑤高血压。
用法用量:煎服,5-15g;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研末服,每次3g。外用适量。
祛风湿、通经络—豨莶草、臭梧桐
①豨莶草—解毒,降压
②臭梧桐—平肝降压
共同主治:
①风湿痹证
②风疹、湿疹
③中风半身不遂
④阳亢眩晕——NX
二、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
①臭梧桐—平肝降压
②海桐皮—杀虫止痒
③络石藤—凉血消肿
④雷公藤—活血消肿;解毒杀虫
海桐皮
药性:苦、辛,平。归肝经。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证;
②疥癣,湿疹。
用法用量:煎服。5-15g;或酒浸服。外用适量。
络石藤
药性:苦,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凉血消肿。
主治病证:
①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
②喉痹,痈肿;
③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6-12g。
雷公藤
药性:苦、辛,寒。有大毒。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活血消肿,杀虫解毒。
主治病证:
①风湿顽痹;
②麻风,顽癣,湿疹,疥疮;
③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3g,先煎。外用适量,研粉或捣烂敷;或制成酊剂、软膏涂擦。
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外敷不可超过半小时,否则起泡。凡有心、肝、肾器质性病变及白细胞减少者慎服。孕妇禁服。
海虫雷活,络凉臭平
3.祛风湿、强筋骨药
本节药物主入肝肾经,除祛风湿外,兼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腰膝酸软,脚弱无力等。风湿日久,易损肝肾;肝肾虚损,风寒湿邪又易犯腰膝部位,故选用本节药物有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意义。亦可用于肾虚腰痛,骨痿,软弱无力者。
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五加皮、香加皮
①五加皮——补肝肾
②香加皮——
五加科——人参、三七
五加皮
药性:辛、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证;
②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
③水肿,脚气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酒浸、入丸散服。
香加皮
药性: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证,腰膝酸软。
②下肢浮肿,心悸气短。
用法用量:煎服,3-6g。浸酒或入丸散,酌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服用不宜过量。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五加皮、桑寄生、狗脊、
①五加皮——利水消肿
②桑寄生——安胎;降压
②狗脊——强腰膝;止血止带
五加皮
药性:辛、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证;
②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
③水肿,脚气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酒浸、入丸散服。
桑寄生
药性:苦、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安胎。降血压。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证,腰膝酸软,筋骨无力;
②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③高血压。
用法用量:煎服,9—15g.
狗脊
药性:苦、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止血止带。
主治病证:
①风湿痹证;腰膝酸软,下肢无力;
②遗尿,白带过多;
③金创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肾虚有热,小便不利,或短涩*赤者慎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