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伯鸿书香奖之阅读奖:《史记》阅读主题征文活动进行中。今天与读者朋友们分享的是安徽省安庆一中舒兴庆老师撰写的《项羽之死》一文,回望两千多年前的垓下之战,聚焦“诗人”项羽的生死抉择。
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史记》相关的有《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项羽之死》,其中两篇都出自《项羽本纪》,似乎体现了编者对于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喜爱。
相对而言,《鸿门宴》是易于讲清的。它有点像一张小小的全息照片,虽然只是一个片段,但楚之必败、汉之必兴的很多因素在那次宴席上都有显现。但上《项羽之死》,对我而言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我不知道项羽为什么选择死。
《乌江自刎》连环画,李德庆绘
当然,或许他无论是否在乌江自刎,最终都还是失败。因为正如王安石所言,“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既然大势已去,谁为你卖命呢!但毕竟,在生死之间做出选择,是天下最艰难的决定,而这个选择竟然是在两个亭长之间。
一个是准备载他回江东的亭长,一个是在身后要取他性命的亭长。一个是忠厚长者,一个是雄才大略又有流氓气质的枭雄。不知道在那个晚上,当项羽最初要渡过乌江(或许他在那一瞬间真有“卷土重来”的期盼),却突然改变主意,打算放弃生命时,他是不是从这位乌江亭长身上,想到了那一位泗水亭长。他不禁在心中长叹:一世英雄,竟败于此竖子!——是的,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曾被人视为无用的竖子,范增嘲笑项羽“竖子不足与谋”,而四百年后,阮籍来到“楚汉战处”,也感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次的“竖子”却是指刘邦。
都是竖子吗?有可能的。因为标准不一样。范增期待的是雄才大略、老谋深算的成熟的*治家,他自然看不上项羽的各种小讲究。而阮籍呢,他瞧不起刘邦,大概是因为刘邦是个流氓式的*客吧。
不管怎么说,项羽的死真是一个谜题。有人说,他不能忍受被一个亭长搭救;有人说,虞姬已死,他也不能独活;有人说,因为项羽知道他一定会败的。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的垓下遗址
都有可能的。我们不能把项羽从地下拽出来问他。何况,即便问他,他也未必会说。在那个时代,项羽是众人瞩目的领袖,他是那样的勇敢和骄傲,几乎就是古龙小说里主角——用最好的剑,骑最快的马,喝最烈的酒,拥有最美的女子。他是完美的,完美到连自己都迷恋。在将死之时,他奋力杀了一百余人,然后回来自己的部队中,骄傲地问他们:我厉害吧!他的部下用无比敬佩的目光仰望他:是的!是的!他们这时一定也无比地骄傲:看,这就是我们的将*!他比天神还要威武,死亡也不能吓到他!(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史记·项羽本纪》)
我上课讲到这里,真是恨不得自己也变成那些兵士中的一员,跟他们一起仰望着这个神一样的人物:这样的人,应该只出现在小说里,没想到竟然会活在我们身边。他威武如神,也骄傲如神。即便是最后一刻,他也不会接受命运的嘲弄。“吾为若德。”他对前来取他首级的故人说,“我的生命你拿去吧,去换你的荣华富贵,也算我为你做了一件好事。”(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史记·项羽本纪》)
写到这里,我似乎有点明白项羽为什么而死了。他念念不忘“天亡我也”,也许不是在推卸责任——就像大多数人都认为的那样;其实,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做最后的抗争。他要在命运通过泗水亭长来嘲笑他之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同时也是完成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生命是高贵的、是神一样的,这是他对自己的定义,这个定义不会因为任何人,甚至是命运而改变。
所以,对别人来说,乌江亭长的船,是一条生命之舟,但对于项羽来说,这条船无异于来往于冥河的亡灵船,只要坐上去,他的灵魂就永远归于黑暗了。
因为这次自觉的死,项羽成为了一个谜。刘邦说,项羽之所以败,是因为他不会用人。说得没错。从*治家的眼光看,的确如此。韩信说,项羽吝啬于爵位,也没错,从一个跳槽的下属的眼光看,一定是如此。司马迁说,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同样是对的。这里有一个历史学家的智慧。
但司马迁为什么要记录这样一个自夸、狭隘而缺乏反省的人呢?也许这就是文学家或是人学家司马迁的眼光了。因为在自夸、狭隘而缺乏反省的背后,是一个不愿意在命运的控制下活下去的生命,一个用死来完成生命的生命。这一切正如诺奖得主、诗人帕斯所言:“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甚至,我们还可以向上追溯到同为楚人的屈原,他不也是在世人看来未必一定要死的境况下,选择死亡了吗!帕斯是诗人,屈原也是诗人,在大战之前“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项羽不也是诗人吗?或许,诗人更了解生命,也更珍爱生命,也更知道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
虽然后世很多诗人都会写到项羽,但他们并不能正了解他。杜牧说,将来你可以卷土重来(“江东儿郎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说,将来你也未必卷土重来(“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项羽若是有知,真是要被这些人笑死了。但有一天,他听到一位女子在逃难时路过自己自刎之地,吟出那首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他顿时感到无比的欣慰,又有无比的痛苦。在那样多的*治人物和弄月吟风的才子中,他终于听到了千年之下的知音,一个女子比所有的男人更像一个人,她的诗歌像钉子一样刺穿了历史的朽木,刺到他的坚强而又脆弱的内心。
第四届伯鸿书香奖·阅读奖征文公告
请您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等人生经历,谈谈《史记》对自己的深刻影响,阐释从《史记》中获得的精神营养或思想启迪。
·征文要求:
1.参评征文文体不限,要求内容健康,文字流畅,且为作者本人原创、从未发表。
2.严禁任何形式剽窃抄袭,一旦发现即予以取消参评资格。
3.每篇征文正文部分原则上不超过字(含标点)。
·投稿起止时间:
年4月20日—年12月31日。
·投稿方式:
1.电邮:投稿电子邮箱为bohong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