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药之性各有奇功
温凉寒热补泻宣通
君臣佐使运用于衷
相反畏恶立见吉凶
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瘀。
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痛,舒筋活络。
独活甘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荆芥
荆芥味辛能清头目
表汗祛风治疮消瘀
荆芥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
能够祛风邪而利头目,发汗解表,适用于外感轻证,或与其他解表药配伍,应用于风寒、风热感冒。
又能透疹消疮、宣通瘀结,治疗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
煎服,3~9克,不宜久煎。
荆芥穗发汗祛风力更强;
荆芥炭长于止血。
荆芥透表祛风止痒,还可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炒炭后并有理血止血的作用,且止血而不留瘀,是吐血、
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的常用药。
文句中的“清头目”,不是清热义,而是通过祛除风邪使头目清利。
荆芥与防风性味功效相似,均温而不燥,药性和缓,是发
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的。
同时,二者都能够祛风止痒,用于风疹瘙痒。
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强于防风,又能消疮、止血;
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又能胜湿、止痛、止痉。
←细辛
细辛辛温少阴头痛
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细辛味辛性温,归肺、肾、心经。
功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走窜力强,既能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治疗外感头身疼痛;又能入肾经除在里之寒邪,治疗少阴头痛、手足
不温。
芳香透达,通利九窍,上达巅顶,治疗风寒性的头痛、牙痛,通鼻窍而治疗鼻塞、鼻渊,研末吹鼻可醒神开窍用于神志昏迷的急救。还能搜剔筋骨间的风湿而蠲痹止痛,治疗风湿痹痛、腰膝冷痛。
煎服,1~3克,散剂每次服0.5~1克。
细辛有较强的止痛效果,用于各种疼痛,以寒性疼痛效果更佳;温肺化饮,用于风寒咳喘、寒饮停肺。
本品有小毒,药性比较猛烈,古有“细辛不过钱”之说,单用时尤其要注意剂量不宜过大。
反藜芦。
←羌活
羌活微温祛风除湿
身痛头痛舒筋活络
羌活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肾经。
气味雄烈,能够祛风胜湿、散寒止痛,又有较强的解表作用,在外常
用于风寒束表、一身尽痛,以及外感风寒夹湿或风湿在表所致的头颈强痛、肢体酸痛;
又能温经通脉、舒筋活络,有较强的祛风湿、止痹痛的作用,在内常用于风寒湿痹、筋骨疼痛,更以消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因此上半身的风寒痹证,肩背疼痛者尤为多用。
煎服,3~9克。
因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阴血亏虚者慎用。
用量过多,易致呕吐,故不可过量,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独活
独活甘苦颈项难舒
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独活味甘、苦(今通常认为味辛、苦),性微温,
归肾、膀胱经。功能祛风散寒除湿。
在外可用于外感风寒挟湿所致的头痛头重、颈项强痛、一身尽痛,常与羌活相配伍;
在内是治疗风湿痹痛的主药,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者为宜,可治疗风湿引起的腿足痹痛,祛除各种风证。
煎服,3~9克。
羌活与独活均有祛风散寒除湿之功,
二者相较,
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治疗病位在上;
独活性较缓和,发散力较弱,治疗病位在下,
二者可相须为用。
另外,独活还擅长治疗少阴肾经头痛。
←知母
知母味苦热渴能除
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
能够清热泻火、润燥生津,解除高热口渴;滋肾阴、泻虚火,
治疗阴虚火旺之骨蒸盗汗;泻肺热、润肺燥,使肺热痰嗽得到
缓解。
煎服,6~12克。
知母兼具清热、滋阴之功,
因此对于实热之热病烦渴、肺热咳喘、胃火炽盛,以及虚热之肾阴虚火旺的骨蒸潮热、胃阴虚火旺的消渴证,均有较好疗效。
在治疗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喘方面,知母与石膏功效相似,多相须为用。
二者相较,
石膏长于清解,多用于实火;
知母长于清润,可用于阴虚火旺。知母质润,有滑肠作用,脾虚便溏者慎用。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