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手札
蒋健,岐*学者,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恶心呕吐是脾胃病常见症状。长期以来,一般认为其病位在胃,病机为胃气上逆或胃失和降,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主。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蒋健教授首创“郁证性脾胃病”论,即将脾胃病划分为非郁证性脾胃病与郁证性脾胃病两类。郁证性脾胃病并无消化道器质性疾病,乃是七情不遂所致郁证表现在“脾胃系”的症状而已,诸如恶心呕吐、胃痛胃痞、嘈杂吞酸、纳呆腹胀、便秘腹泻,看似脾胃病,实因于情志失调导致郁证性病机,如肝气郁结、肝火上炎、心气不足、心神失守,有肝郁、心郁、脾郁等,治疗当从郁论治或从郁论治结合调理脾胃。蒋健教授将其郁证性脾胃病的本质概括为十六字:“症在脾胃,因于七情,机在肝心,治需从郁”。其中,郁证性恶心呕吐同样也不例外。请看以下案例。
案1
范某,女,54岁,年4月27日初诊。恶心呕吐。自年乳腺癌手术后睡眠欠佳、入睡难、易醒,平素忧思忧虑,时悲伤欲哭。患者诉因丈夫有外遇,夫妻关系不和,但因考虑女儿故未离婚,加之父母先后离世,导致长期心情不愉快。刻下舌淡红,苔*,脉细弦。予小柴胡汤、温胆汤、生脉散加减:半夏12克,竹茹12克,茯苓12克,枳实12克,柴胡12克,*芩12克,*参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合欢皮30克,酸枣仁30克,白术12克,红枣7枚,14剂。嘱患者注意自我情绪调节。二诊(5月11日):服上药后,恶心呕吐几止,睡眠改善,但仍易醒,口干,大便欠畅伴不尽感,每天1~2次,舌脉同上。上方去白术,加淮小麦30克、炙甘草12克、天花粉10克、玄参30克、生地*30克、火麻仁30克,7剂。案2
潘某,男,31岁,年7月19日初诊。恶心呕吐。上半身不定疼痛,头晕,前胸酸胀“犹如被打了几巴掌”。畏寒畏风,炎炎夏日需穿2件长袖并戴围巾,寐差。上述诸症已半年有余。望患者眼神忧郁,目泛寒光。追问得知患者婚姻状况为离异,长期情绪欠佳。舌淡红,苔薄,脉细弦。予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2克,半夏12克,*芩12克,*参12克,甘草9克,茯神15克,合欢皮12克,五味子9克,酸枣仁15克,鸡血藤30克,防风12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徐长卿30克,附子9克,干姜15克,14剂。另予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每天1次,每次1片,口服。
二诊(8月2日):服用以上中西药物后,恶心呕吐除,畏风畏寒减轻,自觉情绪好转,唯仍胸背不适、头晕。继续以小柴胡汤及生脉散加味:柴胡12克,半夏12克,*芩12克,甘草9克,*参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羌独活各12克,威灵仙12克,14剂。
随访:恶心呕吐无,寐可;畏寒畏风、胸背不适、上半身不定疼痛进一步减轻。
按:蒋健教授指出,古代中医认为恶心呕吐可以是肝胆病而并非全是脾胃病的表现。《临证指南医案》曰:“因呕吐不食,胁胀脘痞等恙,恐医者但认为脾胃之病,不知实由肝邪所致,故特为揭出,以醒后人之目耳。”“呕吐症……其所以不降而上逆呕吐者,皆由于肝气冲逆,阻胃之降而然也。”《温热经纬》云:“呕,肝病也。”《温热逢源》亦曰:“呕属肝病。”《三家医案合刻》言:“气上撞心、饥不能食、干呕腹痛,全是肝病见端。”其病因皆缘于怫郁忧怒伤肝,病位病机在于肝胆气机失和,诚如《温病条辨》所说:“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本系下降,无上升之理,其呕吐哕痞,有时上逆,升者胃气,所以使胃气上升者,非胃气也,肝与胆也。故古人以呕为肝病,今人则以为胃病已耳。”治疗无疑需要从肝论治,如《辨证录》所说:“治法不必止吐,而惟在平肝。”
恶心呕吐也可以是心郁或合并肝郁所致。《医旨绪余》云:“火郁发之,火郁者,心郁也。发者,发越之谓也。火性炎上,怫逆不遂,则郁。故凡瞀闷目赤,少气疮疡,口渴溲*,卒暴僵仆,呕哕吐酸,瘈疭狂乱,皆火郁症也。”《杂病广要·脏腑总证》曰:“心乘肝,必吐利。”治疗要在养心安神。恶心呕吐也可以是脾郁所致。《医学入门》言:“有郁结在脾……或烦闷作渴加呕……皆忧思气结。”治疗要在解除忧思伤脾气结。
以上所举恶心呕吐案例,不难看出均不同程度存在七情不遂的致病缘由。在治疗上,蒋健教授并没有采用和胃降逆止呕,而是本着其自创的郁证脾胃病学术观点,无不从郁论治而愈。
蒋健教授指出,郁证性脾胃病(包括但不限于呕恶)与非郁证性脾胃病的临床鉴别主要有以下四点:①七情不遂所致;②排除器质性消化系疾病或器质性疾病无法解释;③除了呕吐等脾胃系症状外,通常伴有郁证多见的多种繁杂躯体症状;④从郁论治有效。
(整理:上海中医院耿琦,蒋健名中医工作室、岐*学者工作室师承学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