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此方出自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原文是这样说的“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升阳益胃汤。”
注:脾主四肢,脾喜燥恶湿。脾虚引起四肢无力,怠惰嗜卧;再加身体内有湿气,所以略感肢节沉重;又正好是秋天,“燥”令当行,体内又有热证,所以容易出现口苦舌干,不想吃饭,大便不通等现象。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土虚影响肺,也就是中医上的母病及子,所以出现兼见肺病,肺气不固而恶寒,表现为脸色惨淡。
2.*芪二两,半夏(汤洗)、人参(去芦)、甘草(炙)各一两,防风、白芍药、羌活、独活各五钱,橘皮(连穰)四钱,茯苓、泽泻、柴胡、白术各三钱,*连二钱。3.
上?咀,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禁忌如前。其药渐加至五钱止。
4.
升阳益胃参术芪;
*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
柴胡白芍姜枣随。
5.此方主治脾胃气虚,兼感湿邪证。全方益气升阳,清热除湿。方中重用*芪益气补中;配伍六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半夏、陈皮)健脾祛痰祛湿;柴胡、防风、羌活、独活祛湿升阳;泽泻、茯苓渗湿止泄;白芍养血敛阴;*连少许以退阴火。有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