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蛇。这是一个要求掌握的(药),蕲蛇。蕲蛇在古代文献当中就叫白花蛇,因为它是有白的花纹,白花的,就象我们现在穿的布印的有白花这个蛇。大家学这个文学作品,或者课本里面过去这个捕蛇者说,唐代的那个捕的蛇就是白花蛇,白花蛇,这是一个剧毒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描述它的特征,龙头虎口,就是头比较大,三角形的,口张开,口占的头的比例也很大,龙头虎口,黑质白章,就是在黑底板上现的白的花纹,黑质白章,蛇有二十四个方胜纹,是这个蛇的两侧有二十四个棱形的那种花纹,棱形的,在古代把它叫做方胜纹,胜利的胜。在我们现在的一些药材学,这些描述就有这个二十四个V字形的,为什么不一样?因为这二十四个方胜纹靠近腹部下边的,象V字这样的,要粗一些,要明显一些。上面的那个反的那种V字形呢,那个纹路要细一些,颜色要浅一点。所以李时珍的观察是把整个粗的、细的、深的颜色和浅的一起联系起来,就是二十四个棱形的联在一起,蛇有二十四个方胜纹,在这个蛇的两侧,肚的两侧。现在说的V字形呢,是强调下边的,颜色比较深的,比较粗的这个,其实不矛盾,一样的。腹有念珠斑,就是它腹部的正当那种链珠状,好象圆形的一串,腹有念珠斑。尾如佛指甲,尾部突然变小,这样子象一个指甲状。这个典型的性状特征,李时珍的描述和这个蛇的形状应该说相当准确。后来李时珍认为他的家乡,湖北的蕲春地区,就是蕲州,这个白花蛇质量比较好,所以认为它又叫蕲蛇。所以蕲蛇从《本草纲目》以后是作为白花蛇的一个别名。在近代以来,由于有一个金钱白花蛇的使用,这样喧宾夺主,反而白花蛇的名称就不受重视了,普遍都把这个真正的白花蛇叫做了蕲蛇。我在十多年前,带同学实习的时候,医院去就碰到一个很典型的事。那个时候是一个夏天,因为这个白花蛇应该说还是比较名贵的一个药材,本身这个动物,这种毒蛇已经不多了,捕捉也比较困难,药材不是很丰富。夏天那个药房的工作人员正在翻晒药品,我就看到一个竹的一个晒席里面,起码有三十条以上的白花蛇,那是剖开的,然后用竹片撑开,那象草帽一样一条一条的晒在里面。过了一两天,刚好有一个风湿病比较顽固的患者,我就开了一个白花蛇。但是处方开了过了一会,那个患者把处方拿来找我,说医生,药房说了,没有白花蛇。我当时觉得很纳闷,我前两天看见那么多,我说是不是因为我是外来的医生,他自己要留着给自己本院的医生开处方的时候给。后来我无意间问他们药房的同志才知道,他们不知道那个叫白花蛇,只知道那个叫蕲蛇。他说我们那是蕲蛇,他们的印象当中白花蛇就是我们后面要谈的那个金钱白花蛇,很小的,象蚯蚓那么大一点,把它盘成一个圆盘状,所以他们不知道白花蛇才是真正古代的正名,所以出现了这么一个误解。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同学们今后古方里面的白花蛇真正就是蕲蛇。虽然蕲蛇现在作为正名了,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它本来曾经很长的历史时间它称为是白花蛇的。所以在使用古方的时候,这一点一定要注意。这个蕲蛇呢,作为祛风湿药,它的祛风湿作用很强,所以前人说它长于透骨搜风。由于它的药源的关系,一般都是比较顽固的,一般祛风湿药作用不好,久治不愈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考虑使用。它是一个祛风湿作用比较强的(药),也是偏温的,所以主要是用于风寒湿痹。所以有的书上就是用于风湿顽痹,比较顽固,比较难治的,主要就强调了它这个祛风湿的作用比较强,疗效比较好,长于透骨祛风,这样的一些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这是关于蕲蛇在祛风湿方面。同时这个药呢,又有很好的舒筋活络作用,尤其表现在活络。所以对久治不愈的风湿,如果出现了局部的麻木,或者说关节不灵活,那么这个也可以考虑使用,同时又用它来舒筋活络。但是这个药的舒筋活络,尤其是活络作用,更多的是用在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斜这些病症当中,就专门用它的活络的作用。所以我们书上有一个应用2,用于中风不遂,本品为活络的要药,为治疗中风后气血闭阻,脉络不利,肌肤失养而出现的口眼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语言謇涩,常常就作为益气活血(药)的一个辅助。因为他的最基本的病理基础是气血亏虚,脉络阻滞,所以要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白花蛇作为一个辅助。白花蛇实际上是一个祛风作用很广的药,所以中药学里面首先列的一个功效里两个字,祛风。通过祛风,一方面表现在祛风湿,另外表现在祛风止痒,那么用于治疗多种瘙痒性的皮肤病。白花蛇内服,都有比较好的效果。那么从现在的角度来讲呢,这个瘙痒性的皮肤病很多是属于过敏性的变态反应,白花蛇有抗过敏的作用,所以它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很多文献里面,白花蛇祛风止痒,那么它的主治证谈的是什么呢?一、麻风;二、疥癣。不准确,麻风可不可以用白花蛇,自古以来,就用白花蛇,可以用,而且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麻风病最大的临床特征就是知觉障碍,不知痛痒,它不可能用来祛风止痒。如果麻风病的局部他的皮肤知道有瘙痒了,可能他的麻风已经早就好了,麻风病的典型的症状就是不知痛痒。所以古代用了白花蛇治疗麻风,但绝不是祛风止痒。这个把功效和主治给配错了,张冠李戴。其实现在来看,这个麻风病呢是一个传染病,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免疫缺陷性的疾病,实际上它增强免疫功能,所以有一定的效果。这个供参考,现在因为麻风这个病已经不威胁人类了,用这个联合的化学药品治疗,一个礼拜就可以和家人同吃同住,已经不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传染病。这是原因之一。误解了,很多都不知道麻风。为什么造成误解呢?因为这个麻风古代的人认识不准确。从明代开始,专门讨论麻风病的书,比如说明代沈问之的《解徵原薮》,清代肖晓亭的《风门全书》,包括《医宗金鉴》这个《外科心法要诀》里面专门讨论麻风,所说这个三十二风,七十二风,百分之九十的是其他皮肤病,不是麻风病。这个把多种皮肤病都混淆,等同于麻风病了,所以就认为祛风止痒也是在治麻风病。这个我简单的说明一下,就包括我们现行的一些中药教科书,白花蛇的祛风止痒对应的不是皮肤瘙痒,而是医麻风,它可以用于麻风,但是当代没有什么意义了。麻风没有那么多白花蛇来用,用了效果并不好,有一定的效果,增强他的免疫功能。主要是用于一些过敏性的皮肤病,皮肤瘙痒,这是当代的临床应用。第二,疥癣。疥癣呢,是皮肤寄生虫,疥疮,要么就是这个霉菌性的感染,癣,霉菌性的感染,白花蛇没有什么利用价值,这样子对药材是一种浪费。所以这个不准确,在那些书上不准确。所以我们这里回避了,在祛风止痒对应的下面,既没有谈麻风,也没有谈疥癣,这个就是我们的考虑,这个是和其他现行的教科书上不一样的地方。另外止痉,这个止痉呢,就类似于防风,也可以称息风止痉,但是它又是个祛风作用很强的药。所以有的书上也把它叫做祛风止痉。它偏温的,肝热引起的肝风内动一般不适合,所以主要是用于破伤风,或者慢惊风这样的一些肝风内动证,可以用。这样呢,在一些书上把这个止痉叫做定惊,这个定惊就是息风止痉的意思,所以我们把它改过来,这也是一个区别。
顺便说一下,那天我谈到了从古到今,蕲蛇在性味归经后面都有一个有毒,或者甚至有大毒,我们把它删掉了,就是那天我已经说了,讲毒性的时候。这个蕲蛇是一个剧毒蛇,毒呢主要在它头部的毒腺,或者毒牙里边。中药里用白花蛇呢要去掉这个头,它已经没有毒性了,就是不去头,这个毒干了,已经是干品,而且在煎汤服用的时候这个毒经过消化道它都不表现出中毒反应。所以我们中药里面用的白花蛇是去骨,去皮,去头,只是用的肌肉部分,完全没有毒性。所以白花蛇在很多地方有的把它捕捉了以后,把它头去掉了炖来吃,作为一个营养保健的食品来吃,但我们不提倡,因为这个也是一个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数量并不多了。所以我们不要毒性就是从这个来考虑的,从真正的药材(来考虑),虽然它是一个毒蛇。另外呢,就是关于金钱白花蛇。金钱白花蛇来源于动物是银环蛇,在它的幼蛇的时候,就把它来杀死,盘成一个小圈,只有蚯蚓大小,干了,就叫做金钱白花蛇。那么金钱白花蛇呢,一度的作为白花蛇的一个代用品,所以它并不是真正的白花蛇。但是有一种说法,认为金钱白花蛇的作用强于白花蛇。这个我本人表示怀疑,因为蛇包括白花蛇它的药效主要取它的肌肉,金钱白花蛇呢,幼蛇几乎没有肌肉,就是蚯蚓那么粗一点,面上一点皮,里面还有一个骨。除了皮和骨以外,当然它是全部的一起吃,是不是作用能够强于真正的白花蛇?在等量的情况下,我感受不应该强于(它)。比如说都用三克,而且现在的金钱白花蛇的用量很少,有的用一条,那么一条可能就是一克左右,一到两克。而白花蛇的用量呢,这个用量比较大,更没有可比性,这是关于金钱白花蛇。另外呢,白花蛇刚才已经讲了是一个比较珍稀的(动物),现在也是濒于要灭绝的一种野生动物,我们不主张再去捕杀,所以现在常常用下面的一个药乌梢蛇来代替。乌梢蛇是一个无毒蛇,常常可以人工来驯养,家养,它繁殖能力也比较强。所以这个在药材里面也比较多,它的性味功效和白花蛇是一样的,只是它的作用要缓和一些,所以我们用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加用量。我们今后在临床上真正要用的是乌梢蛇,可能白花蛇、金钱白花蛇用的机会并不多。不管用什么蛇,作汤剂的效果都比较差,最好是作为丸散剂,充分的利用这些药材的资源。这是关于蕲蛇和乌梢蛇,把它结合在一起。
注:补充内容在群里可看到。
伤寒杂病论交流2群:扫码入群。1群公益,不允许发红包,广告。2群无要求,欢迎中医研究爱好者入群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