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了性药酒
[来源]《上海市国药业(广邦)固有成方》
[原料]丁公藤g,麻*g,桂枝、白芷各8g,防己、羌活、独活各60g,小茴香60g,威灵仙g,五加皮60g.当归尾、川芎各50g.青蒿子80g.山栀子50g。
[制法与用法]先将上物蒸透,然后采用冷浸法或温浸法用白酒ml制取药酒。冷浸法一般需经45-60天;温浸法可用隔水加热的方法,-般需经15-30天。每次15ml口服,早、中、晚各1次。亦可同时外用涂擦患处。
[适用人群]功能散寒止痛、祛风除湿;适用于痛痹证或跌打陈伤疼痛,如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逢寒痛增、遇热痛减,关节屈伸不利,痛处不红不热、触之常有冷感,苔白、脉弦紧的治疗。
[组方诠解]本方适用于风寒湿痹证而属寒邪偏胜的病证,或跌打损伤疼痛。风寒湿三邪侵犯为痹,其寒气胜者为痛痹。痛痹由于寒为阴邪、性主收引,气血被寒邪所阻遏、经脉不利,因此疼痛、拘挛;寒为阴邪、静而不动、守而不行,而气血阻遏也不易迅速散解,所以痛痹的主要特点是疼痛剧烈、痛处固定。气血之运行有喜温恶寒的特点,得热、得温则行,遇冷、遇寒则,因此痛痹亦以喜温恶寒为特征。而跌打损伤,内伤气血,日久气血亏损,又极易感受风寒湿邪,如此气血痹阻,患部疼痛久久不消,每遇气候变冷,即会旧伤复发、疼痛加重。对以上病证治疗应立散寒通脉、驱痹止痛之法。本方主药丁公藤乃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根茎,味辛性温,具有祛风湿、除痹痛的功能是两广地区民间治疗风湿疼痛的常用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治痹、祛风湿的有效成分为丁公藤中的东茛菪碱及东莨菪素-7-葡萄糖苷,而麻*中的麻*碱、桂枝中的桂皮醛与其有协同作用,因此说明该药酒主治证为痛痹证。方中麻*、桂枝、白芷温散寒邪、通络止痛,小茴香温阳散寒,丁公藤、防己、羌活、独活祛风胜湿;威灵仙、五加皮既能祛风胜湿,又可补益肝肾;当归尾、川芎活血、通脉、止痛;青蒿子、山栀子苦寒清热,在方中可预防上药温燥太过,伤阴耗血。诸味合用,即有散寒通脉止痛、祛风胜湿除痹的作用,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痛风等或跌打陈伤疼痛。
[附方简介]本方附方有二:
1.当归细辛酒(《圣济总录》)麻*35g,防风、细辛各45g.制附子10g,当归45g。上物捣碎,以好酒ml煮取ml,去渣,收贮备用。每次食后温饮10—20ml。功能祛风胜寒、通脉止痛;适用于痛痹证的治疗。
2.海桐皮酒(《大平圣惠方))海桐皮、防风、独活、草癣、薏苡仁各60g,五加皮,仙灵脾各60g,狗骨90g,肉桂、天雄(炮)各60g,当归、牛膝各60g,石斛60g,生地*90g。上物捣碎,入布袋内,与白酒0ml共置容器内、密封浸泡,一周至二周后开取,服尽可添酒再泡,至味淡为止。每日可根据个人酒量饮数次,不得大醉。功能散寒除湿、温阳通脉;适用于风寒湿痹中寒邪偏重或寒湿夹杂病证的治疗。
此两方功用基本同上方,但方一除湿胜湿作用不足而温经散寒之力强于上方,两方均用于痛痹证的治疗;方二有较强的除湿、散寒效力,临床主要用于寒湿之邪较重痹证的治疗。
[使用注意]方一与方二中的附子、天雄宜炮制后使用,不可过量,同时性质辛热燥烈、走而不守,易犯胎气,故孕妇应忌用。非医学背景读者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摘选自:《茶饮与药酒方集萃》编辑:杨迎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