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
这还是曾经七湾八拐一面坡、背粮抬猪滚下河的长冲村吗?
近日,金果坪乡长冲村一组蜿蜒曲折、纵横交错、首尾相连的的航拍公路照片刷爆朋友圈。
这是真实的长冲村交通网络图片。
村支书蔡坤山
网友的质疑,被村支书蔡坤山的一句话打消。接着他感慨地发布推文:县委组织部驻村帮扶4年来,争取了多万元的建设资金用于整修和新修道路60公里,硬化道路30公里,使村内原先只有一条主干道通往老长冲村委会的干道增加三条,形成四纵三横的交通网络,18个组组组循环、户户贯通,上述的网络照片就航拍于本村的蔡家湾。
曾几何时,长冲是贫穷的代名词,祖祖辈辈脸朝*土背朝天,一年到头忙活的就是地里的包谷、洋芋、红苕“三大坨”,年被列为重点贫困村。
为消除绝对贫困,县委组织部年进驻该村以来,首先打破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继而实施“三带经济”强村富民的战略,如今的长冲村,低山脆李、蜜柚等果树汲取着溪水的养分,沿河谷地带肆意蔓延伸展;二高山的茶园悠悠葱葱,散发着浓浓的清香;高山的中药材、核桃、白肋烟等,在田野、在山林间,呼吸着最纯净的空气,散发出一派勃勃生机……
壹
果香:杏李满山坡白柚甜又香
记者在省道的3个低山组,只见层层梯田里,栽满了白柚、砂糖橘、冬丰冬桃、美国杏李、枇杷和樱桃等时令水果。
眼下,正是白柚成熟的季节,在谭家包,果实挂满枝头,散发着清香。
“白柚浑身都是宝,柚子皮、瓤、籽、果肉等都可以降血压、美容养颜……”记者见到谭兴平时,身为巴东长冲绿之源果园负责人的他正向前来采摘白柚的游客推介。
谭兴平,在长冲村可是风云人物。早年,当人们还在地里忙活“红苕、洋芋、苞谷”三大粮食作物时,他就把眼光盯在面临清江、背靠省道居住地谭家包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上,说服家人把自己的10多亩责任田全部栽上美国杏李、冬丰冬桃等时令水果,靠着这一招,供出两个大学生,还在深山建起新房,成为大家公认的新时代“愚公”和“水果土专家”。
“我现在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已经把周围的村民带动起来了,在三个低山组沿着省道和清江龙王河主打白柚、砂糖橘、美国杏李、冬丰冬桃等时令水果,利用现在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快捷的物流、无处不在的网络优势,把我们这里建成清江岸边的时令水果带。”谭兴平饶有兴趣地说。
同行的村支部书记蔡坤山一边帮谭兴平转运白柚,一边补充地说:“村里借助国家精准扶贫的产业*策,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引领作用,低山三个组已发展三百亩的小水果,‘果香’已成为吸引集镇居民眼球和进园体验采摘的乐园,目前驻村尖刀班和村支两委正高起点地围绕水果产业带去谋划和打造,争取把这块蛋糕做大做强。”
贰
茶绿:摘翠间惊鸟十里茶飘香
如果说美国杏李,是盛夏最甜蜜的记忆;又香又甜的白柚,则专属于深秋的味道;那么碧绿的茶园,则是扶贫人书写产业富民的新诗篇。
汽车沿着山路蜿蜒上行,当行至一个小地名叫枫香淌的地方时,记者被“咔擦、咔擦”的声音所吸引,停车一看。只见一位村妇双手平端着一尺来长的剪刀,正在修理刚被采过秋茶的茶园,随着双手挥舞,一溜溜整齐的茶树象男人的平头向前延伸。
谭兴春告诉记者,原来这里种的是苞谷,因怕风,年在驻村尖刀班的动员下,把10多亩责任田,全部栽上了鄂茶10号,今年春季采了多斤鲜叶,卖了一万多元,相比来说的话,收入是种苞谷的6倍。
同行的驻村尖刀班班长覃兆耀说,为找一条合适的产业路子,在多次召开屋场院坝会和村民代表会的基础上,确定了低海拔的3个组栽种白柚、砂糖橘、美国杏李、冬丰冬桃、樱桃等时令水果,打造沿清江峡谷和省道水果产业带;二高山的12个自然组在管好原有的亩茶园的基础上,再发展亩茶园,形成一条茶叶产业带,高山的3个组发展亩以上的独和和贝母等地道中药材产业带,实现“果香、茶绿、药富”三带强村富民。
村民至今仍记得,从年底开始,尖刀班的干部晚上入户召开屋场院子会发动动员,帮助村民细算茶叶发展劳力账、成本账、经济账,规划栽植面积。白天两人一组,用摩托车、麻木车、皮卡车转运苗木,分头把茶苗送到田间地头,帮忙假植,指导栽苗。
无声的行动胜过有声的语言,村民栽茶的积极性逐渐高涨,七组72岁老*员刘忠武和老伴带头把10亩土地全部栽上茶苗,56岁邻居段辉国,长期独居生活,也跟着找工把田地全部栽上茶苗,半身不遂的何庆文,家中无劳力栽茶,尖刀班则当起“义务工”帮忙栽茶苗.....就这样,终于完成亩茶园建设任务。
采访中,66岁的熊明朗告诉记者,当尖刀班动员他把门前7.8亩土地全部栽上茶时,他开玩笑地说:除非尖刀班的同志来帮忙,谁知就是这样一句玩笑话,尖刀班的干部当了真。熊明朗栽茶时,尖刀班5名干部轮流帮忙栽了两天,将7.8亩土地全部栽上茶,与八组其他农户的茶园连成一片。“栽茶这段时间,尖刀班的干部晚上是干部,白天则是义工”,熊明朗由衷地感慨。
叁
药香:昔日荒山林今日药材香
经过一路奔波,终于到达俗称“刘家岭”的地方。这里海拔颇高,空气清新。各式中药材在山林的田野间肆意生长,发出阵阵药材独有的幽香。
这里曾经交通基本靠走,通话基本靠吼,是全村最为贫困的地区。
低山有柑橘白柚,二高山有茶,高山怎么办?
“发展地道中药材,把三个组的村民动员起来发展亩药材,打造一条药材产业带。”在八组杨中南家的火坑边,驻村尖刀班的干部达成共识。利用产业扶贫*策给村民提供种苗和肥料,走“市场主体+贫困户+基地”的发展路子,动员村民大规模发展贝母、独和、玄参、天麻等畅销药品。
六组的马士风利用产业扶贫*策复垦荒地种植2亩独活,37件天麻,收入接近7万元,地处最高点的向宏存利用海拔优势,培育蜜环菌,种植天麻,年收入稳定在40万元以上。
目前,高山三个组已规模发展贝母、独活、玄参、大*、天麻等地道中药材多亩,带动7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的长冲村,集低山果香、中山茶绿、高山药香于一体,正昂首阔步走在产业富民的康庄大道上。
来源:巴东扶贫记者:陈祥楚…………………………新巴东……………………………
鄂西百态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