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按:记住,方歌只有28个字,编写的人是不会在方歌里面讲废话的,说不定下一个考点还是在方歌中,期待你去挖掘。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欢迎转发或文末点一下“在看”,谢谢!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
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秦艽三两,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各二两,防风、羌活、*芩、白芷、熟地、生地、茯苓、白术各一两,细辛半两
大秦艽汤方歌前三句讲方剂组成(十六味药),本方具有辛温甘寒、外散内补、气血兼顾、清养并行的配伍特点。同时通过方歌可以看出本方组成中包括四物汤,且是生熟地同用的方剂,生熟地同用是考研常考的考点。
方歌最后一句点出了大秦艽汤的病机,即为“风邪散见”,本证系由风邪初中,病在经络,气血痹阻,筋脉失养所致,所以方中加入了当归、白芍、川芎来养血活血,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这一点曾经作为考查川芎茶调散组方依据的干扰项),并可以制约风药的温燥之性。中风每多正气亏虚,而后风邪趁虚而入,气血痹阻,络脉不通,故本证可表现为“舌强不能言,足痿不能用”,有类似临床表现的方除了大秦艽汤还有一个方剂(地*饮子),可以从病机入手分析两方的不同。
十版教材方歌和九版一样,不再赘述。
1.(A51)风中经络,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者,治宜选用:
A.地*饮子
B.大秦艽汤
C.小活络丹
D.活络效灵丹
E.牵正散
2.(A53)大秦艽汤中配伍白芷的主要用意是:
A.祛风散邪
B.祛风止痉
C.散寒除湿
D.散寒通痹
3.(A33)风邪初中经络,风行散见,不拘一经者,宜用:
A.消风散
B.牵正散
C.小活络丹
D.大秦艽汤
点击空白处上下滑动查看
答案:1.B;2.A;3.D。
第1题:对比地*饮子与大秦艽汤这2个方:地*饮子(主治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大秦艽汤(风邪初中经络。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手足不能运动)。怎样快速区别2个方的症状呢?(一个近似外风,一个近似内风)。这也是中医内科学会一直强调的抓主症,辅以舌脉。
第2题:大秦艽汤是治疗外风还是内风?外风。所以配伍白芷有什么作用?疏风散邪。这样考药物在方剂里起什么作用的题,首先要记好这个方的整体功效,把中药放在特定的方剂中理解其作用。掌握整体就可以推方解,要学会立足整体而不是零零碎碎的知识点。药真题反复强调了,中药在方剂中,是为方剂服务的,也就是服从整体安排。大秦艽汤治疗“风邪散见,不拘一经”,白芷肯定也是也治疗这个而来的,因而应该选A.“祛风散邪”,B.“祛风止痉”应该是白芷在玉真散中的作用;C.“散寒除湿”可以看做是白芷在五积散的作用,不过白芷在五积散的主要作用还是“发汗解表”,毕竟白芷是解表药。D.“散寒通痹”应该是麻*在阳和汤的作用。
第3题:大秦艽汤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组成为:秦艽、熟地*、当归、白芍药、川芎、白术、茯苓、甘草、白芷、羌活、独活、防风、细辛、*芩、石膏、生地*。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用小续命汤;“内有便溺之阻隔”用三化汤。诚如《医略十三篇》指出:“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证见猝然倒仆,昏不知人,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言。外见寒热等六经形证者,治以疏解风邪为主,用小续命汤加减;内有二便不通,形气尚盛者,治以通利为主,宜三化汤或局方麻仁丸;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仅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者,宜养血祛风,用大秦艽汤加减”。完美阐述了小续命汤、三化汤和大秦艽汤的区别。这就是“风邪散见,不拘一经”的典故来源。当然这道题背过方歌也会做: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方歌很重要,所以理解能力较差的孩子,先扎实基础,把该背的先背了,再去理解。
这里推荐书婷学姐的方剂考点串讲课程,详细介绍请戳:
会涨知识的考研方剂重点串讲课来啦!
扫下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