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是什么?我得先跟您讲一个羌活的故事:
东汉时朝廷视羌人为夷狄,动不动就是抓去当兵,不听话的羌人就会变成奴隶,赶到贵人的田庄里当苦力,生活就像沉入海底的船整天泡在苦水里。官逼民必反,后朝廷派兵四处镇压羌人,逼得羌人钻人深山老林,无吃无住死伤无数,在大山里过起了野人的生活。羌人中有个人叫杂玛,他见草山上长着一种怪怪的草,又绿又嫩吃了不但没有毒反而身上的伤病好了。于是大家都吃,众人的伤好了病也没有了,人人都说那是神草,叫"让羌人活"的草,叫着叫着简化成了"羌活"。当然,这可能是美好的传说故事,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的羌活确实以其生于羌中,功似独活故名。羌活这种以产地命名的根茎类药材,原产地为古羌国。
羌活作为我国中藏羌医药体系的常用重要药材,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项强、风湿痹痛、肩背酸痛等症,疗效确切,是许多传统著名中医经验方和成药的组方药物,入方中(藏)成药有余种。
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宕昌王梁弥博把当归作贡品进献给梁武帝,而居住在宕昌国的古羌人一直将中药材种植的历史延续至今。主产于四川等地的称为川羌,产于西北地区甘肃、青海的称为西羌,又名大头羌、竹节羌。
由于羌活繁殖更新困难,依赖野生资源,尤其近十余年高强度采集,致使野生资源面临严峻危机。人工驯化和规模化种植是从根本上解决羌活资源危机和市场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目前一般栽培3到4年秋季倒苗后至早春萌芽前割除地上部分挖取根茎,抖净泥沙砍去芦头除去须根,切片或者短节后晒干或烘干即成。
但是,实践中发现人工栽培(移栽根茎苗、组培苗和种子繁殖苗)的过程中,羌活药材形态以头羌为主,且须根发达,与羌活传统商品规格的性状差异极大,严重影响羌活人工产业化种植。
那在人工栽培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导致种植出来的羌活和野生羌活差异巨大呢?给大家推荐一篇论文《羌活野生和栽培产地土壤水力学性质的对比研究》,作者为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的蒋舜媛研究员团队。
该课题组前期调研发现在高山杜鹃林、针阔混交林下,羌活植株根系浅、主根粗壮且分支少,容易形成蚕羌或竹节羌,而在退化次生林下和露地大田栽培中羌活植株根系较深且细而且分支呈簇状,大头羌、条羌多形成于此类生境。
可见是环境条件决定了不同生境下的羌活药材形态发育。接下来就需要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这个“环境条件”了。
土壤容重、水分、养分状况及土层厚度对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影响甚大,如土壤容重影响根系穿透能力,土壤水分决定活性根系的分布,以天然降水为主要水源的林木根系呈水平分布,利用地下水的根系呈垂直分布为主。
对比羌活针阔混交林与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人员发现针阔混交林下凋落物层、腐殖质层较厚,约有10~15cm,较厚凋落物覆盖层下的腐殖土土壤结构疏松,水分充足,而大田土壤比较板结紧实。
因此,作者通过室内Hyprop仪+露点水势仪试验,测定羌活针阔混交林与大田栽培两种生境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孔隙结构特征及水分特征曲线等的指标,最后发现针阔混交林土壤容重低,结构和基质性孔隙度高,有机质含量高,能将更多的水分以有效水形式存储于土壤中满足羌活水分需求,从而利于形成羌活优质药材。
了解了羌活的最佳生长环境,咱们就知道怎么种出优质的羌活了~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电子版阅读全文哦!
来源:王红兰,杨萍,孙辉,杜玖珍,朱文涛,周毅,孙洪兵,蒋舜媛.羌活野生和栽培产地土壤水力学性质的对比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6):-.编辑:小令审核:小也·完·
每天推送3条信息
别忘记点开“余下1篇”
文章好看就点“在看”
欢迎将本号设为“星标”
更新将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转载/加入读者群请联络:gegeling49
好文推荐:
祛风散寒用羌活中药日笺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投稿合作:cjcmmxinmeit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