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长于疏风通痹,通利关节
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宽叶羌活或川羌活的根及根茎,与独活功用相似而有异。羌活药用历史悠久,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于独活项下。直至唐代的《药性本草》始将独活与羌活分列,《本草纲目》载:“独活、羌活一类二种,西羌此为羌活,羌活需用紫色有蚕头鞭节者。”按上述记载,羌活主产于甘肃、青海、四川等地,与现今的分布基本一致。
羌活味苦、辛、性温。具有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之功效。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痛、风水浮肿、痛肿疮毒等。历代使用羌活的方剂很多,早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羌活汤,以羌活、桂枝、白芍药、葛根、麻*、生地*、甘草、生姜,治疗血虚外感风寒,身体疼痛,四肢缓弱不遂及产后外感风寒。《日华子本草》云:羌活“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赢劣,头旋眼目赤痛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痛,通利五脏。”朱良春研究历代所用羌活良方,分析后认为羌活善走窜、走表,为祛风寒、化湿、通利关节之良药,尤善治疗上肢及头面诸病。他指出,张元素对本药论述尤其周详。《主治秘诀》言其五大作用,手足太阳引经,一也;风湿相兼,二也;去肢节痛,三也;除痈疽败血,四也;治风湿头痛,五也。朱良春尤擅用于治疗风湿痹证,取《内外伤辨惑论》羌活胜湿汤、《景岳全书》之活络饮意化裁。
朱良春强调,羌活可列属“风药”范畴,能通畅血脉,发散风寒风湿,气清而不浊,味辛而能散,上行于头,下行于足,通达肢体。用治风湿痹证、头痛尤宜,常配独活、防风、当归、川芎、白术、豨莶草、海风藤、薏苡仁、苍术、生姜等,兼有发热加柴胡、老鹳草;阳虚加制附片、补骨脂;郁热加*芩;湿盛加泽泻、茯苓。
朱良春曾治张某,女,36岁,农民。近半个月来,四肢关节、肌肉酸痛,以肩关节为甚,疼痛游走不定,周身困重,乏力嗜睡,纳呆,大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濡。查抗“O”、RF、ESR均正常。乃风寒湿痹,经络气血不畅,治宜祛风散寒,化湿通络。处方:羌活10g,独活20g,穿山龙45g,川桂枝10g,生薏苡仁30g,徐长卿15g,片姜*10g,露蜂房10g,豨莶草30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药后,关节肌肉疼痛大为好转,继以前法为主调治半个月,再以益肾蠲痹丸巩固半个月而愈。
羌活与独活为一对药,风湿痹证治疗中常用之品,然羌活发散力胜,善走气分治头面上肢风寒湿邪。独活发散力缓,善走血分搜除肌肉筋骨间之风、寒、湿邪,治下肢痹证。羌活药力雄厚,比较峻猛,能直上巅顶、横行手臂,善治游风;独活药力稍缓,能通行胸腹、下达腰膝,善理伏风。痹在上宜羌活,配桂枝、姜*;痹在下宜独活,配牛膝、木瓜;上下俱病,羌独同用。痹初邪浅多用羌活,取其发散解表之力宏;痹久邪深多用独活,取其祛风除湿之力缓。血虚之痹不用或少用羌活,以防其发散太多,耗伤气血,或伍以当归、地*、鸡血藤等养血之品。
因羌活辛苦而温,凡阴虚、血虚、表虚之人,均应慎用。剂量亦应掌握,一般6~10g,超过15g,易引起恶心呕吐,不可轻忽。
独活——治疗风寒湿痹要药
独活又名独滑、胡王使者、川独活,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等的根及根茎。性微温,味辛、苦。功能祛风湿、散寒止痛。独活为治疗风寒湿痹要药,尤适用于病位偏下之风湿病。
《药品化义》说:“独活,能宣通气道,自顶至膝,以散肾经伏风,凡颈项难舒,臀腿疼痛,两足痿痹,不能动移,非此莫能效也。”《本草正义》说:“独活气味雄烈,芳香四溢,故能宣通百脉,调和经络,通筋骨而利机关,凡寒湿邪之痹于肌肉、着于关节者,非利用此气雄味烈之味,不能直达于经脉骨节之间,故为风痹痿软诸大证必不可少之药。”以独活为主组成的治痹方剂,有《备急千金方》的独活寄生汤,独活酒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独活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抗炎作用。独活寄生汤灌服对大鼠甲醛性脚肿有一定抑制作用,能使炎症减轻,肿胀消退加快。有报道用短毛独活制备之挥发油注射液肌注治疗各类软组织损伤例,显效率为76.5%,能使疼痛明显减轻、肿胀消退、功能恢复。
临床上,风湿病病位偏下的腰膝疼痛,多配秦艽、威灵仙、细辛等同用。若病程久者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而见腰膝冷痛,酸软无力,常配桑寄生、地*、当归、人参等同用。朱良春先生指出,独活为祛风通络之主药,用量以20~30g为佳,唯阴虚血燥者慎用,或伍以养阴生津之品,如当归、生地、石斛等,可缓其燥性。
薏苡仁——治疗湿热型痹证之要药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性凉,味甘、淡。功能清热利湿,舒筋除痹,为治疗湿热型痹证之要药。
《神农本草经》记载薏苡仁:“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本草新编》曰:“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故凡遇水湿之症,用薏苡仁一、二两(30~60克)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倘薄其气味之平和而轻用之,无益也。”以薏苡仁为君组成的治痹方剂,有《普济本事方》的薏苡仁散、《类证活人书》的薏苡仁酒、《张氏医通》的薏苡仁汤等。《本草纲目》载有薏苡仁粥:薏苡仁研为粗末,与粳米等分。加水煮成稀粥,每日1~2次,连服数日。功能补脾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或脾虚水肿等。
现代研究,薏苡素能抑制骨骼肌的收缩;能减少肌肉之挛缩,缩短其疲劳曲线;亦能抑制横纹肌之收缩,还具有镇静、镇痛及解热作用,对风湿痹痛患者有良效。
薏苡仁生用长于利湿舒筋,炒用则健脾利水。笔者常生、炒薏苡仁同用,一般用量为各15克。据病情可用至各25~50克。久服无副作用。湿热盛者常配土茯苓、土牛膝、五加皮等,寒湿盛者常配川乌、麻*、桂枝、细辛等,取其利湿之用而祛其寒凉之性。
五加皮——祛风除湿逐恶血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五加或无梗五加、刺五加、糙叶五加、轮伞五加等的根皮。性温,味辛。功能祛风除湿、利水消肿、强筋壮骨。
《药性论》载五加皮:“能破逐恶风血……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湿内不足。”《本草经疏》曰:“五加皮,观《本经》所主诸证,皆因风寒湿邪伤于(足少阴、厥阴)二经之故,而湿气尤为最也。……此药辛能散风,温能除寒,苦能燥湿,二脏得其气而诸证恶瘳矣。”《药性类明》曰:“两脚疼痹,风湿也。五加皮苦泄辛散,能治风湿。”古人还认为五加皮有逐恶血(祛浊瘀)的功效。《药性论》言其“破逐恶风血”,即治痹之义也。丹溪治风湿脚痛加减法云:“痛甚加五加皮。可见其逐恶血之功大也。”以五加皮为主组成的治痹方剂,有《奇效良方》治筋痹的五加皮酒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无梗五加具有抗炎及镇痛、解热作用;刺五加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调节病理过程,使其趋于正常化。
临床经验表明,五加皮与木瓜,一偏于利湿行水,一偏于舒筋活络,两药合用,有协同作用。特别是关节肿胀、屈伸不利者,在方剂中用五加皮15克,宣木瓜20克,消肿作用理想。此外,五加皮“主多年瘀血在皮肌”,皮痹可用其以皮行皮,常与地骨皮、海桐皮、刺猬皮等同用。
木瓜——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果实。性温,味酸,入肝、脾二经。功能祛湿舒筋活络。主要用于风湿病如筋痹、骨痹之关节拘挛、筋脉拘急者。木瓜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
《本草正》载:“木瓜,用此者用其酸敛,酸能走筋,敛能固脱,得木味之正,战尤专入肝益筋走血。疗腰膝无力、脚气。引经所不可缺,气滞能和,气脱能固。”木瓜随其配伍之不同可益肝补肾,亦可祛湿舒筋。以木瓜为主组成的治痹方剂,有《张氏医通》之木瓜散、《杨氏家藏方》之木瓜均丸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木瓜煎剂对小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消肿作用。木瓜果肉中含有的番木瓜碱具有缓解痉挛疼痛的作用,对腓肠肌痉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筋痹、骨痹以下肢为主者无论其虚实均可用木瓜。湿盛邪实者常配以五加皮、薏苡仁、伸筋草、威灵仙、海风藤等;肝肾亏虚者常配以炒杜仲、怀牛膝、虎胫骨、熟地*、续断、桑寄生等。木瓜入肝、肾二经,可作为筋痹、骨痹的引经药,一般用量为15~30克。
未完待续(本篇文章出自朱婉华院长主编《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医院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团队整理上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