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挥洒豪迈的词中之龙,也是横刀立马的狂沙战士,一匹金戈铁马,一片断鸿声里,一幕挑灯看剑,就能使整座词坛为之颤抖,千百年来让无数读者为他的烈烈壮志买单。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诗中的狂气不是辛弃杜撰出来的,也不是辛弃疾为了和柳永作对而“造”出来的,是真正的辛弃疾身上的拥有的“气”,因为他不仅仅只是一个豪放派词人,不仅仅只是一个文学家,他其实更是一个心怀天下,时时刻刻想着重回沙场的“将领”。
辛弃疾出生于公元年,当时已经是靖康之变后十多年了,皇室宗族全部南下,几乎都去了杭州等地,因为那里还有一个南宋,不过辛弃疾一家人没有能过去,族人实在是太多,不能全部带走,于是只能留在金朝任职,不过辛弃疾的祖父是一直想着能够给国家报仇的,这种心情影响着辛弃疾。
那时候正是公元年,南宋面临完颜亮南侵的危机,许多汉人本来就因为金人的压制而极度愤怒,趁机起义,辛弃疾才21岁,就立马响应号召,迅速聚集了人,一起加入了耿京的队伍,虽然没有发挥主要作用,但当时完颜亮确实被汉人击退了回去,又接着因为内部矛盾被杀,辛弃疾更是意气风发。
当然他干得最好的一件事,是公元年他奉命南下与南宋联络,联络的过程十分顺利,但回去之后他却发现自己的“伯乐”耿京被杀了,杀他的人是张安国,已经是一个叛徒了,辛弃疾非常愤怒,就带着仅有的50人袭击了对方几万人的营地,直接把张安国抓了出来,然后逮到了南宋朝廷,这也成为他归附南宋的标志。
不过辛弃疾注定要失望,虽然他名重一时,英勇有为。时时刻刻打算冲上去和金人干一架,把自己的土地抢回来,可是南宋和北宋并没有什么区别,还是害怕打仗,恨不能把头缩进沙子里面,所以即便他写了很多抗金北伐的建议书,但朝廷就装作没有看到过,没有听闻过,给他派的差事都是一些不痛不痒的。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辛弃疾属于“归正人”,《朱子语类》说:“归正人元是中原人,后陷于蕃而复归中原,盖自邪而转於正也。”意思就是这类人是北宋沦陷后为金朝做事,后来又归附南宋的人,是背叛过又改邪归正的人。都单独拉出来列为一群体了,可想而知南宋对这类人的歧视和不信任,所以辛弃疾注定不能在这里有多发展。
此后他的诗词就不单单只是沉雄豪迈了,也有不少悲愤怨怼,当然也常常写他曾经最不屑一顾的“柳七郎风味”词,比如说《满庭芳·静夜思》,都传这是辛弃疾结婚之后立即和新婚妻子告别赶赴沙场,因此半夜相思涌上来所写,不过辛弃疾和范如玉是在他南下归宋当年结的婚,也就是年,但问题是这一年之后辛弃疾就没打过仗了!
因此这首诗到底是不是辛弃疾的还有待考证,然而这首诗“丧心病狂”的态势又确实是辛弃疾的风格,有多丧心病狂?就是他融入了整整25味中药材,全诗如下: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其中的25味药材分别是: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黄、柏叶、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缩砂、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云母”就是硅酸盐类矿物,“防风”是伞形科防风属植物,“苁蓉”就是所谓的沙漠人参,“水银”古人一般拿来消毒外用……
虽然有这么多中草药名,但却一点儿刀斧、雕刻的痕迹都没有,这可能是因为辛弃疾本来就擅长用典的缘故,对于词语和句意嵌合关联可谓是信手拈来,同时这首词也确实不是辛弃疾以往的风格,但辛弃疾在南宋当官后,写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青玉案》,写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西江月》。
所以这首《满庭芳·静夜思》一点都不稀奇了,但私心却不希望他写这类词,因为这些词无论多清新浪漫,底下都是他“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的沉郁苍凉,那个“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辛弃疾,才是辛弃疾的梦想,也是所有人的梦想,然而事实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困境,既消耗人的精力,也考验人的体力。
气象学家竺可桢15岁读中学时,因为身体单薄经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
有人挖苦他:“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活不过二十岁。”
竺可桢非常气恼,立志要锻炼好身体。
于是连夜制定了计划表,并严格执行;每天鸡一叫就到操场上跑步、舞剑、做操……
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体质明显增强,再也没请过一堂课的病假。那些讥讽他的人,也称赞他是“智体并重”的模范。
陆游在《小室》里有说:“老去身犹健,秋来日自长。”年老的时候,还有个好身体,就不怕秋冬季节的漫长。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
——摘自清·法式善《读书》
《老子》书中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无论我们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他遍注典籍,强调学习“循序而渐进”。
“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除了读书,其他事情也应如此;循序渐进反映了一个人的头脑,更闪烁着一份智慧。
永远不要惧怕遭遇挫折和黑暗,人生浮浮沉沉,不会有永远的痛苦,旭日总会东升。
固守着心中的信念,磨练自己的斗志,终会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一天。
唐代杜荀鹤在《小松》里提到: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积蓄力量,拨云见日,前路值得踏上,未来终是可期。
古诗词的力量
多读古诗有什么用?我觉得以上所述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这里向广大孩子和家长推荐这套《中国诗词大会》,这套书可以对孩子进行古诗启蒙,高年级的孩子可以通过这本书对古诗的理解,来搞定语文题!
并且《中国诗词大会》正式与现行中小学通用《语文》课本接轨;教育部官方网站倾情推荐!
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
融合了一百多位名师的翻译和考题预测。
高考各科题目阅读量都比以前增加了5%~8%,语文题目难度也在悄悄上升。
这套书籍总结了考试所有常考的古诗文,并且标注了常考点以及常考题型。
书中详细梳理了大赛选手的答题,更精心润色了评委点评,将节目中的知识浅显、系统地凝结在书中,供喜爱节目、喜爱诗词的读者翻阅、梳理。此外,书中还添加了与每场主题相关的画作和同主题诗词拓展,可见古人留下的瑰宝,节目中展现的只是万分之一呢!
除了文化上的干货、硬货以外,董卿、王立群、康震、蒙曼、郦波为书籍精心撰写的推荐语,众多节目打造者的良苦用心都收录书中,与读者分享诚意之作的诞生。
现在全套《中国诗词大会》8册只需99元,平均一本不到13元。
这是兼顾知识性、趣味性的诗词书,读者们不仅可以提升文化素养,也可用收录的题目自测对诗词掌握程度,将自己慢慢修炼成真正的诗词达人!
如果你喜欢,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