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已经是张謇的三度逆袭了。
第一度逆袭,自然是以40多岁的高龄,成为状元进了翰林。这是喜事,让他自此有了参与朝政的机会。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后,团结在帝师翁同龢的周围,炮轰李鸿章的“主和误国”。然而,一直对其仕途有所期许的父亲,却在这时没挺住,撒手西去。尽管主战与主和两派正斗争激烈,需要他这么一个重量级的炮手,他却不得不离开活跃而复杂的京城政治生涯,回家守制三年。
此前对张謇也很欣赏的张之洞,这时又开始向他伸出“友谊之手”。和翁同龢一样,张之洞对他在朝鲜时的表现也同样很认可。为了他,张之洞还不顾和李鸿章的脸面,礼聘他入自己的幕府,想把他网罗在自己的门下。不过,作为读书人,张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考取功名,从而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所以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
不过,这次他却没有拒绝张之洞伸过来的双手。在张之洞暂署两江总督时,他受他的委托,帮忙“总办通海团练”,在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之后,他又帮他起草了《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针对《马关条约》中日本人可自由在中国内地设厂办企业所带来的后果,他提出速讲商务、广开学堂、修建铁路等9条建议。到了年8月,张之洞更是委任他和国子监祭酒陆润庠总理南通和苏州商务,筹办纱厂。
至此,状元下海办厂,成了他人生的二度逆袭。
二
经商本不是文人所能看上的事情,何况做这事情的还是状元。
此事一出,自然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话语之中,自然很难听到表扬,而多是非议。
事实上,这并不是张謇头脑一时发热。甲午战败让中国人四千年的睡梦此时才被惊醒,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为什么会失败,日本为什么会富强。他也没有无动于衷。不断的反思,让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把国家比喻为树,教育就是花,海陆军就是果实,而树的根本则在实业。
他说,如果只是贪图花与果的灿烂甜美而忘记根本,那么花与果又“何附而何自生”?正是有这样理念的支撑,加上政海的翻云覆雨,以及在权力面前毫无人格尊严,让他终于忍耐不住。
年,他到北京销假,正值戊戌维新,孰料恩师翁同龢究竟被开缺。他更决心远离官场。于是,他在写给翁老师的送行诗里,相约“烟水江南好相见”,果然,过后不久他就从北京匆匆南返,跳出政治旋涡,一心去开辟自己的第三条新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
他听从张之洞的建议,利用江苏是中国主要的产棉区之一的优势,在南通从开办大生纱厂入手,终成中国近代实业又一开拓者。此“大生”,取《易经》中“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他把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内在诉求,巧妙地糅进了事业之中。
两张之间不可能没闹过意见,不过两人并没有撕破脸皮。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刘坤一、张之洞倡“东南互保”,张謇还是暗中牵线人之一。
只是,和盛宣怀靠着官督商办这一模式,既有官权,又有商利相比,张謇却举步维艰。起初张謇选择了纯粹的商办,在他眼中,秉政者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足与谋。但是甩开官家单干,张謇就明白了集资的苦楚了。
为了筹集开办纱厂的款项,他奔走于南京、湖北、上海、通海各地,心力交瘁。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沈敬夫、陈维镛、刘桂馨、郭茂芝、潘鹤琴,还有樊时勋成了他的支持者。而宁波人樊时勋的进入,也成了他和宁波帮之间在商业上的最初关联。不过,在招股过程中,沪董潘鹤琴、郭茂芝在关键时刻退股,使筹股雪上加霜。
后来,还是张之洞给张謇想了个办法,将自己为湖北南纱局订购的堆放在上海杨树浦江边的纱锭“官机”作价50万两股金加入张謇的纱厂,还促成张謇与盛宣怀的合作——盛宣怀答应代筹25万两营运资金。
这两个政敌看上去要握手言和,共创“美好的明天”。然而,就在纱厂终于动工建设之后,盛宣怀却食言了,他似乎忘记了当年胡雪岩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给他带来的愤怒,己所不欲,却施于人。
这下,张謇的纱厂因缺少流动资金而告急。
在接下来的14天之内,张謇给两江总督刘坤一连发5封信,给张之洞、盛宣怀发3件函电,乞求以地方公款解决燃眉之急。未果。
这段日子曾被他儿子张孝若写进自己的文章里——张謇“白天谈论写信筹划得手口不停,夜间又苦心焦思,翻来覆去,寐不安枕;官绅的接洽说话,一天几变,捉摸不定。有钱人的面孔,更是难看,推三阻四。上面的总督虽然赞助,而底下的官员没有一个不拆台。旁人也没有一个不是看好看”。
即使是名气很大的状元,没法筹到款的张謇还常常跑到黄浦滩对天长叹,流眼泪。
一副很无助的样子。
好在沈敬夫一直陪伴左右。正是在他的建议下,张謇“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意思也就是,手头上有多少棉花就纺多少纱,然后将这些纱卖掉再买棉花。听上去很被动很让人无可奈何,但上天却在最后关头垂助张謇——所幸棉纱市场不错,大生柳暗花明,当年便有了盈利。
他的状元身份这时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大生早期的棉纱产品有了自己独特的商标:魁星。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该商标下,还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彩魁”等不同产品线。似乎也只有张謇,才有资格为自己的产品如此命名。旁人用来,倒有些名不副实。
尽管如此,张謇“心里尚有不甘,他认定自己以状元的身份去求人,忍受各种侮辱和讥讽,和从前入不了眼的人为伍,说些从前不会说的事,是‘以爵然自待之身,溷秽浊不伦之俗’,因此常常自己觉得惭愧难当”。(庄秋水,《张謇:状元下海》,《看历史》)此时的他,已不是当年痛斥袁世凯的名士,弹劾李鸿章的翰林。
只是,谁也没想到,他在创办大生的同时,商业环境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看来,他的所有艰辛,似乎都是为他的成功作铺垫。他受了多少苦,日后社会就要拿出多少甜来补偿。以前状元下海,是羞死人的勾当。现在社会再看他,不仅下海扑腾得好,而且还是以前的状元。这些条件竟成了他潜在的优势。
于是,随着大生纱厂的成功,他在社会的声望更是达到了顶点。“商部成立后,他被任命为‘商部头等顾问官’,俨然就是官方认可的商界最高领袖。”(文亭,《商会:咱们商人有力量》,《文史参考》)
这是他人生的第三度逆袭。
三
张謇肯定没想到,这一切的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却为他换来了人生的最大荣耀。
就如盛宣怀,科举没给的荣光,洋务却给了。同样,从政没给张謇带来快感,从商却让他一举登顶。
人生往往就是一场歪打正着,你却分不清它是喜剧,还是闹剧。但在光明的尾巴显露在自己的面前之时,你只能把它当悲剧对待。
也许,这种成功的来之不易,也许会让张謇倍感珍惜。
年,张謇也去了一趟日本。但他不是留学,而是赴日考察。毫无疑问,日本的强大让他感想颇深。作为知识分子,他一直有家国情怀。而作为商人,他也肯定希望国家富强,国家不幸诗家幸,但绝对不是商家的幸运。他自然希望这个国家能有所改变。不过,在革命和君主立宪之间,他愿意选择立宪。
“一方面,受传统教育40多年并终于摘取科举皇冠明珠的张謇,他希望通过和平的手段、渐进的方法来改良政治,特别是,在张謇看来,光绪皇帝是位开明的、力图革新的皇帝,因此,可以在保全皇位的前提下,将皇权分出一部分,以实行君主立宪;
“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家、实业家的张謇,他的南通事业正蒸蒸日上,他当然不希望有大的社会动荡,当然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使之能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实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理想。
“于是,张謇在‘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旗帜下,一方面大办企业、大办教育、大办社会事业,另一方面为君主立宪奔走呼号。于是,想远离政界的张謇便又主动投身于政治的旋涡……”(王敦琴,《张謇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参与及影响》,《党史文苑》)
他显然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摸准了这个时代商人阶层的集体诉求。“作为商人总是倾向于选择交易费用相对较少的政治体制,希望减少由于政治体制的缘故造成的交易费用的增加。而宪政无疑比其他任何政体都更能满足他们的这一合理要求。”(刘军宁,《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他的努力加声望,让他很好地成为了主流话语的代言人。
更重要的是,他践行自己实业救国之地——南通,因涨沙冲积成洲,成陆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州、崇川、紫琅,古称通州,后周显德三年()建城。其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抵黄海,南望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部,与上海及苏州隔江相望。从出身到地理位置,我们可以说,通沪同城。事实上,它也一直被誉为“北上海”。
站在上海的高度上,这也让张謇的话语,响彻整个“南中国”。
他终于在人生的后半截,迎来了自己的大舞台。
备注
要想了解张謇以及他那个时代的商人,可以进一步深读:
《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
王千马著
中国出版集团
现代出版社出版
采写
王千马(中国企业研究者,中国商业地理写作第一人。出版有《重新发现上海-》、《海派再起》(海派系列);《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商帮系列);《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玩美:红星美凯龙30年独家商业智慧》(企业官方传记系列);《紫菜爸爸》(人物传记系列);以及《大国出行:汽车里的城市战争》(城市发现系列)等十数部作品,并主编有《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年,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根据《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拍摄制作了五集纪录片。年,“吾球商业地理”参与吴晓波频道的12集纪录片《地标70年》的拍摄合作,通过12个中国地标见证新中国70年的风雨历程!此外,“吾球商业地理”在年以及年两度荣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年度十大壹点号”称号)
图片
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
大腰精
制作
粉红女佩奇
壹点号吾球商业地理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