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看孤罔炎之一家也史
今日话题:汉末节义
罗贯中作《三国演义》,绝不仅仅是因为那个时代有很多故事可写。作为曾参加张士诚起义军参谋的罗贯中,看惯了世间无情无义之事,更倾慕古时节义忠高的故事。于是他创作隋唐故事,演义三国精彩。三国,是游侠精神最后的时代。自此以后,读书人越发爱惜自己,侠义之道走入穷途末路,这其实是汉族精神的一场悲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庞淯母子,从他们身上去追寻遗失了的汉末精神。
汉末精神成悲歌一、女本柔弱,孝义则刚
庞淯的母亲名叫赵娥,赵娥的父亲被同县的李寿无故冤杀。赵娥本来有三个弟弟,三人准备齐心为父亲报仇。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兄弟三人竟齐齐死于瘟疫。这下李寿可乐坏了。日防夜防,就怕三兄弟复仇,这下可以高枕无忧了。但赵娥不甘心,虽然她是一个弱女子、虽然左邻右舍的人都劝她放弃,但她始终不忘父仇大于天。经过长久的磨刀霍霍,赵娥终于等来了复仇的机会。一个弱女子,硬生生在护卫保护下手刃仇人。
赵娥手刃仇人但事情不会就此结束,她手提李寿人头直奔县衙认罪,大步入狱,毫不变色。结果此事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县长为了不法办赵娥之罪,竟然弃官而走;听闻此事的百姓纷纷聚到城中,求情的、劝赵娥回家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县公安局长也一直劝她离去,并保证不会有人追究。但赵娥不是避罪之人——“杀人偿命,为父报仇是赵娥对待父亲的孝义;杀人伏法,赵娥绝不做罔顾国法之人!”最后还是公安局长生拉硬拽才把她送回家;凉州刺史、酒泉太守又一起上表为她立了烈女碑。至此,这事儿才算结束。
赵娥双耳瓶如果赵娥只是以弱女子的身份为父报仇,她会被传诵,但不会被如此讴歌。正如赵娥所言,报父仇是孝义之行,不负国法是忠义之举。她兼顾了身为子女、身为臣民的担当,所以黄门侍郎安定亲自为她作传。赵娥更成为《三国志》中,唯一以烈女身份入传的女子。这当然是对时代精神的大写特写。
二、有母至强,为子亦壮
有这样至刚至强的母亲,可想而知,在子女教育上会是什么风格。庞淯自小深受母亲影响,一方面读书习文,一方面勤练武艺。长大以后做了凉州从事。可没做多久,武威太守张猛反叛,将刺史邯郸商害死,并严禁任何人拜祭,否则杀无赦。可庞淯不听,明明与邯郸商未有瓜葛,却竟然愤而离职。昼夜兼程前往邯郸商家里,亲自拜祭,哭声震天。这还不算,哭完了拜完了,竟然手持匕首独身一人前往张猛家中行刺。
独身刺杀庞淯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的,一如当初自己母亲那样。但张猛没事,却怕了。他没敢伤害庞淯,而是亲自将他松绑、释放。天下义士是不能随便杀害的,杀一人则千万人不再相随。张猛不傻,万万不敢做这样的蠢事。后来庞淯为救被叛逆围困的太守徐揖,不顾生死连夜出城,求兵于张掖、敦煌。为了获得二郡太守的信任,甚至要伏剑自杀以明本心。可惜,救兵还是去晚了,徐揖被杀。于是庞淯辞官,亲自为他守丧三年。
豪义庞淯前后两次,庞淯都不知道自己此行是生是死,但他义无反顾。他与刺史邯郸商并无多少往来,却感其为国捐躯,百里奔丧,这是为官者的义;他刺杀张猛,不避生死,又是为守心中道义——绝不叫为恶者独活。这是一份人间大义。他不奔丧、不刺猛,都不会有任何人指责他,因为这本来就与他无关。他不用非替徐揖守丧不可,因为这同样不是他的职责所在,但他就是做了。因为他自觉心中有愧,未能完成使命。尽管这其实不怪他。这就是汉末侠义者内心的坚守。
三、生死事小,全义为大
司马迁作《史记》的时候,单独为游侠作传;班固写《汉书》的时候,照样为游侠列传;到了范晔作《后汉书》时,虽然去汉朝已经年,但仍仰慕汉末精神,作“独行列传”,专记不畏生死,以全高义的名士。太史公推崇的同时也是时代所敬重的,也因此,汉初会留下“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说法。实在是豪侠们信义重于天下,能够为了完成心中大义付出生命。当然,这些人往往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可来源一定是他们的“义”字当头。
忠义关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时期,典韦“志节任侠”,单枪匹马就敢为朋友复仇,但又绝不滥杀无辜,这是典韦心中对朋友的“义”、对生命的“义”;关羽“忠义无双”,尽管十分感念曹操对自己的爱重,却仍旧甘心誓死追随那个无地无财的落魄“皇叔”刘备,这是关羽对主公的“义”;被后世称为奸雄的曹操,不顾生死独自追击董卓,险死还生,这是曹操对国家的“义”;即便是四世三公的袁术,也同样“以侠气闻”。“义”乃是那个时代的共尊,不独寒门专享。
侠义典韦孤罔炎说不为求财,不图富贵,为的是心中正气,图的是天地清明,这是义。义在甘心自杀身,人情天理此为真。当追求“义”成为社会风气的时候,民族一定是高贵的。所以即便中原地区喊杀声震天,边疆却从未真正让外族攻破。因为有无数“庞淯”样的人甘愿千里奔赴死地,为了他从未见过的人去拼命、去献身。可惜,时间终究走到了晋朝,那个“遍地清谈客、鲜少侠义歌”的时代。当文人墨客齐齐“风流自赏”的时候,中原也就只好偏安一隅。当万千百姓被当作“四脚羊”的时候,迁客骚人们不知道会不会感到内心伤痛。那个死节求义的大汉舞台,从此永远落下了帷幕。
推荐阅读: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曹操,《三国志》写的不只是三国
不用张飞用魏延,从刘备选择汉中太守一事,看蜀汉最先灭亡的原因
陈宫之败:理想主义加完美主义的悲歌,从两方面看陈宫败亡的必然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权益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