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南巡太湖时,被混江龙及养女孟如忆屡次刺杀,而公孙策无意中发现孟如忆竟是失散多年的女儿。后来公孙策私放已犯死刑的女儿,并为其承担所有罪责,领铡刑前,却见孟如忆堂下投案证明公孙无罪,然而没想到她的一个举动竟让公孙策泪洒当场,重陈罪责,请包拯再把自己铡了。
这日舟行太湖,包拯正与公孙策下旗,展昭但见成群游鱼,竟是不住跳出水面,惊奇不已,道:"这是什么鱼,为何如此活跃?"
公孙策说:"此鱼名为牢哀,素以腐肉为食。"
包拯听罢,心下便是一惊,速喊:"王朝、马汉、张龙、赵斧,尔等速下水查看!"
果不其然,他们于湖底发现多具浮尸,展昭一番查看后,说:"禀包大人,从体格来看,当中除却一名老者,余下皆为习武之人。"
包拯捋了捋胡子说:"此人既有随从保护,想必非富即贵,若是失踪,定有家人报官。只须前往湖州府衙,便知究竟。"
包拯一众去到湖州府,便听闻湖州知府唐全因贪赃枉法而被判入狱,此案乃是按察使刘巡所办。
包拯立即拜会刘巡,言谈间发现刘巡不仅对水贼颇为了解,还对自己十分热情。
面对刘巡的盛情挽留,包拯正不知如何推辞时,公孙道:"包大人,学生出身太湖,大人何不先屈身于我府中?"
包大人说:"如此甚好,便不用过多地打扰刘大人了,我们先告辞了。"
一行人入住公孙府,公孙触景生情,满面忧伤,心有难言之苦,包拯是知道的。
且说15年前,公孙策本姓孙,原本有一幸福美满家庭,后因妻子遭知府衙内凌辱致死而家破人亡,愤而报仇之后,抱着女儿跳崖求生,幸为包拯所救,后追随左右。
然而其女儿孙小雅却是被河水冲走,下落不明,未免触及伤心往事,包拯安慰说:"公孙先生多年来不曾故地重游,此番当属为破太湖血案,本府不得已而为之。真是难为你了。"
谈话期间,便见一黑衣刺客杀入府中,只见她目若秋水,招式凌厉,与展昭斗在一处,正当展昭被女刺客引开之时,一群蒙面刺客随后杀至,从刺客首领口中,包拯得知他便是太湖血案的始作俑者混江龙,此番入府行刺,乃是为报杀弟之仇。
包拯再欲发问,对方已是冷冷一笑,直袭其要害,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幸得展昭击退女刺客,赶来相救,方化险为夷。
缠斗期间,展昭虽未能生擒女刺客,却夺得其贴身手镯。展昭说:"此物虽非无价,那刺客却待若珍宝,可从此线索查起。"
不知何故,公孙策见得手镯,竟是神情恍惚,心下悲恸。
而另一方面,女刺客实为混江龙的养女孟如忆,她为寻回手镯,化名阿香,混入公孙府做工。
阿香见手镯在公孙策手中,便欲杀而夺之,但不知为何,自打见面以来,两人便有一见如故之感,心道:"只要公孙策能够割爱,我便手下留情。"
然而手镯乃是本案关键物证,公孙策又怎肯为这些许好感便不辨是非。
既遭拒绝,阿香便将心一横,推其入井,便在这天人交战之际,终是心怀不忍,暂弃手镯,另想他法。
为达两全,她于汤中下药,欲趁公孙策昏迷之时,寻回手镯,然而正待汤水入口之时,恰逢包拯传见,是故放置汤碗,奔赴前厅。
原来刚刘巡到访,据包拯和展昭适才观察所得,刘府衙所穿衣物皆有破洞,而太湖沉尸不仅伤手利器,更是身无寸缕,沉尸中有一名约五十之老者,正好与刘巡年纪相仿。
由此可见,如今高坐府衙之刘巡极有可能便是偷梁换柱之混江龙。
经包拯再三查证,混江龙原名杨子龙,其弟杨子蛟曾斩杀十八名贪官,实乃侠士所为。
然而杨子蛟便在这锄强扶弱之间,不想竟误杀孩童,悲痛之下特来开封府投案,包拯怜其英雄气概,判以流放边疆。
不想孩童之姐自尽之后,杨子蛟心怀愧疚,便追随而去,并留有遗书,望死后以铡刀之刑赎生前之罪。
理清思路后,包拯道:"若混江龙不知内情,定会将其弟之死归咎于本官,处心积虑挟怨报复不无可能。"
为探刘巡虚实,包拯特以扬子蛟之事,设宴试探,虽说刘巡听罢杨子蛟之事,情绪激动,眼中含泪,却并不能以此将其定罪。
然而混江龙刺杀包拯之时,左臂曾为展昭所伤,却是不争的事实,不想展昭欲查刘巡左臂之时,孟如忆凌空杀至,与展昭战至一处,缠斗其间,不想孟如忆竟会深谙府内暗格机关。
公孙策心想:"若非曾在此处生活,又怎会在危急关头施展所能,而她被展昭夺去之手镯,正是我送与女儿之物,想来若女儿在世,便如她这般年纪。"
公孙策惊异之下,遂令孟如忆挟持自己,以作脱身。
脱身后,公孙策把内心的想法告诉孟如忆,她听罢此言,面上虽极力否认,心中不免信了几分,后来再去查证,终于证明了公孙策正是自己的生父孙正阳!
再说公孙府,展昭回禀包大人说:"禀大人,据张龙赵虎所查资料,刘巡身上处处透着古怪,其一,此人在京期间,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怎会到达湖州,便改头换面,成为人人称道的刘青天呢?
其二,刘巡乃是举人出身,诗词画皆精,然而据在下观察,湖州刘巡下盘稳健,中气十足,绝非文弱书生,更似绿林高手。"
包拯听罢说:"尔等速去包围湖州府衙,免其脱逃。我随后拜会。"
包拯抱杨子蛟的遗书交与混江龙,当他看过遗书之后,已再无报仇之念,只求全身而退。最后还是被展昭所擒,公堂之上,混江龙对其所犯之罪供认不讳,他本想一力承担所有罪状,不想其手下竟将孟如忆供出。
听罢此处,包拯遂下令:"公孙先生,有劳你下令缉捕,待其归案之后,再作审理!"
孟如忆为救养父,夜闯府衙,天牢内有重兵把守,她此番虽救得混江龙,自己却被展昭所擒。
府衙之内,公孙策思绪万千,心想:"我身为人夫,十五年前无力保护妻子,身为人父,十五年后又救不得亲生女儿。我实在是难容天地!"
念及此处,是故拼却性命不保,他走进大牢私放孟如忆,孟如忆闻风一刀把两个赶来探个究竟的衙差杀了,公孙策看罢难过地说:"你已是死囚,断然不能再回来了,你去罢!"
孟如忆脱身后在太湖边找到混江龙,而他正跪在坟前忏悔:"贪官固然该死,然而我们杨家兄弟惩恶扬善途中,亦殃及池鱼,也难辞其咎。"
思及此处,混江龙觉今是而昨非,向孟如忆道出自己曾逼迫公孙策莫要相认之真相后,随着一阵轰然巨响,已是船毁人亡。
公堂之上,公孙策为护女儿周全,已是甘愿领罪,包大人问:"私放死囚,知法犯法,当如何处置?"
公孙策答:"即堂铡死!在下死不足惜。"
包拯难过地问:"公孙策你为何一心求死?"
公孙策含泪拱手道:"大人,我知法犯法,祸及无辜惨死,铸成大错,愧对圣上、愧对大人,属下万死不足赎罪。大人,法不可改,律不可移,您一世英明不可毁于一旦,请大人秉公执法。"
包大人听罢道:"虎头铡侍候!"
展昭和四大护卫当即跪下为他求情,劝他说出实情,他却一意孤行,执意求一死,誓死护女儿周全。
然而正当虎头铡即将落下之时,却见孟如忆飞身接住包拯抛下的"斩"字火签,跪在堂下投案道:"民女孙小雅叩见包大人。"
公孙策见到女儿激动地说:"包大人铁面无私,你速速离去!"
包大人惊讶地说:"你就是公孙先生失散多年的女儿?"
孟如忆说:"正是!包大人,民女现在自动投案,那我爹是不是可以无罪释放?"
包大人点点头:"对,公孙先生,本官现判你无罪。"
公孙策说:"可是小女的死罪?"
包拯感其父女情深说:"你们父女失散多年,其情可原,本府愿拼却乌纱,上书力保。希望能够减免你们父女之罪。"
公孙策由悲转喜说:"谢大人。"
然而养父之死已令孟如忆心灰意冷,孟如忆却说:"不必了,民女的养父已经自尽,十五年养育之恩,民女不能够让他孤身一人独付黄泉,爹,你好生珍重。"
说完便在公孙策的怀抱自尽而亡。
包拯看到此情此景也十分难过,他对公孙策说:"公孙先生,本府现已判你无罪,你回去办理后事吧。"
此番公孙策已再无生念,说:"大人,私放人犯之罪虽已豁免,然而期间不幸害死了两个衙差,我愿一死为二人偿命!更何况公孙独话就活世上,了无生趣,求大人成全。"
包拯无奈地摇头说:"公孙策你又何苦要如此执着?"
公孙策早已泪洒满面,激动地说:"学生不死有损大人的威名,倘若学生不死,大人是出尔反尔,徇私枉法,为天下人所诟病,也有负圣上之期望,学生之求一死,倘若大人不允,学生只好自刎当场!"
包拯说:"且慢,你既此意已决,本府姑且成全你,两日之后,太湖之畔执行!"
两日后,虽说公孙策一心求死,然而天不从其愿,连降惊雷阻其前往刑台,随后展昭更是请得免罪诏书。
接旨后,包拯说:"公孙先生,天命王命两难为,你好好活着吧。"终令其打消求死的念头,势要努力活下去,继续跟着包大人警恶惩奸,锄强扶弱。
"公孙策是谁?为何最后还要被包拯给斩了?"公孙策原名孙正阳,其妻子被恶霸凌辱至死,以至于家破人亡,他带着女儿跳湖后被包拯所救,从此化名公孙策一直追随包拯。
至于"为何最后还要被包拯给斩了?"其实开铡两次都木有铡成,第一次公孙的女儿来救,第二次行刑那天万里晴空,但却电闪雷鸣阻其开铡,展昭奉旨来救,结果没铡成,真天命皇命不可违啊。那么重点来了,为何包拯要挥泪斩公孙?
第一、形势所迫,其实包拯并不想把公孙斩了。
公孙策和展昭是包拯的左膀右臂,帮助他破过许多大案,是包拯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然而公孙策私放女儿,依法与逃犯同罪,包拯虽悲痛万分,但法律就是铁打的,自己更不可徇私,只好挥泪斩公孙。
第二、公孙策抱着必死的决心,在仁义和亲情中只能选一个,他最后选择自己替女儿受过上刑台,包拯不得不秉公执法。
第三、公孙策看着自己的女儿刚失而复得,却顷刻间香消玉殒,他已悲痛欲绝,生无可恋,唯有求包拯成全自己,甘愿死在虎头铡下。
可见事实并不是包拯非要斩公孙,而是公孙父女二人被往事所牵,女儿已死,他实在不想独活,包拯挥泪斩公孙,实在无奈之极。
幸亏最后展昭去找皇帝求情,公孙策忽然醒悟过来,不再求死。建议大家看此文时配乐《问情》一起嗑,对于包拯挥泪斩公孙(包拯狠起来自己也斩)您怎么看?欢迎点赞,留言,评论加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