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个优秀的篆刻大家不是独活的,背后是一群
TUhjnbcbe - 2024/12/29 10:54:00
郑华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19/5387140.html

现藏于钱君匋艺术馆的『绩溪胡澍川沙沈树镛仁和魏锡曾会稽赵之谦同时审定印』是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胡澍、沈树镛、魏锡曾、赵之谦四人共同鉴赏金石拓本时赵之谦所刻

清赵之谦绩溪胡澍川沙沈树镛仁和魏锡曾会稽赵之谦同时审定印

沈树镛是清代最有影响力的碑帖收藏家之一,赵之谦在与沈氏的交往中,有幸见到了很多珍贵的碑帖拓本和金石器物,又与沈合编《补寰宇访碑录》,使眼界得以开阔,在此期间他提出『印外求印』,尝试将碑碣、造像、权量诏版、泉布镜铭等各种金石文字融入篆刻中去,如『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印款中:『取法在秦诏汉镫之间,为六百年抚印家立一门户。』

赵之谦胡澍沈树镛魏锡曾联合作品

赵之谦一生刻印非多,在现存二百方左右赵之谦印作原石中,为沈树镛所刻的就有三十余方,可见二人交情甚笃。

赵之谦像网络图片

魏锡曾(一八二八—一八八一),字稼孙,浙江仁和人。咸丰年间贡生,曾官至福建盐运使,好金石,又嗜印成癖,故自号印奴。同治元年(一八六二),魏锡曾与赵之谦在闽中订交,自此过从甚密,赵之谦的篆刻风格一步步走向成熟,魏锡曾从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清赵之谦仁和魏锡曾稼孙之印

魏锡曾不刻印,但对印学颇有研究,其对印学的见识和收藏,让赵之谦敬慕不已:『稼孙与余最善,不刻印,而别秦以来刻印巧拙有精解,其说微妙,且有让之与余能为之不能言者。』

赵之谦书法作品

约同治壬戌六月,魏锡曾提出为赵之谦辑印谱,赵之谦为早年所刻『赵之谦印』朱文回文印补款:『稼孙索余少作,因检此示之,同治壬戌六月记于福州。』于是,赵氏便开始有意的大量刻印,以应魏锡曾辑谱之需:『近复刻名印七八个,可自来取去。拓后即还我,缘出月初行色匆匆,未便延误也。』魏锡曾也常对赵之谦的印章作出评价,如赵在为魏刻『稼孙』朱文印时,款中便记道:『稼孙目余印在丁黄之下,此或在丁之下,黄之上。』

清赵之谦沈树镛印

也许魏锡曾将赵之谦与丁敬、黄易等前辈高手相比并得出赵不及丁、黄的结论激起了赵之谦与古人争高下的好强之心,赵之谦在刻『赵之谦印』印款中云:『完白山人刻小印,亦不如是工。』『松江树镛考藏印记』印款:『取法秦诏汉镫之间,为六百年抚印家立一门户。』又在致秦勉锄札中说『弟在三十前后,自觉书画篆刻尚无是处,壬戌以后,一心开辟道路,打开新局。』可见,赵之谦的创作欲望完全被激发,这种情况与魏锡曾有很大关系。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优秀的篆刻大家不是独活的,背后是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