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陶渊明向往之地这个海尽头的小村,如何靠美
TUhjnbcbe - 2024/10/22 16:00:00

菊花文化节刚刚成功举办一届,海头上下便陷入一片焦虑。

这成功不是自己瞎吹,有媒体报道,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有无数游客纷至沓来,他们不仅看花,而且在购买菊花上还积极性很高,算下来,这个不足人的小村落,前前后后就有万元的收入。

村民们也受益不浅,村支书庄允肖就记忆犹新,“人最多的时候,村头卖麻糍、烤芋艿的,一天也能赚元到元。”这也是他当年跟媒体说的话,如假包换。

但问题是,请人过来赏花,花过了,人就没有了,不能将流量变成留量。而且,要想在来年让人能继续来,就不能“吃老本”——第一年大家还可以图个新鲜,但第二年如果不提升一下赏花体验,在场景搭建上下功夫,这种一炮走红就容易变成了“一炮红”。此外,海头也意识到,自己的菊花品种有些普通,需要来年再补充。

但说说容易,做起来却多半是个难事,尤其对海头这种从来和菊花不搭嘎的原滩涂之地,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从零到一,要想从一再到N,就不知还要多下多少功夫。

踌躇的时候,天空总是飘过一行字: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看上去很平常,却因为恰当地嵌入进了海头的名字,冥冥之中成了海头在日常生活里的精神引领——它不仅被刷在了村中的白墙上,还顽强地扎入海头的心头。

一想到它,便百折不挠。

海头,初一见此名,竟有些浪漫的感觉,海的起头嘛。但是庄允肖却告诉我,这哪里是起头,是尽头的意思。一下子便扑灭了很多想象。

事实也如此。这个位于宁海力洋镇东部的小山村,在地图上可以看出,就位于东海插入内陆的一个小分叉。根据村史,这个村庄的形成倒是有点久远,可追溯到宋、元年间,但具体时期因种种原因已无法考究。

“据推断最早应是海头海平面下降形成了滩地,形成了供人居住的环境,后来,村民渐渐迁入,在此以捕鱼卖蟹为生,形成了村庄。迁入的村民最早的为施氏一族。”

也正是这个施氏一族,曾发生过一夜18寡妇的故事。据说,一日,村中青年出海捕鱼,突发海难,结果一夜之间夺去了十八名成年男子。可见当时村民生活的艰辛。

后又有傅氏、庄氏、谢氏、胡氏等族人陆续迁入,发展到今天,海头村形成了六个主姓:庄、谢、胡、施、傅、冯,其中庄氏和谢氏为大族。

不同族人的迁入,以及海头面临的险恶环境,让该村在“海纳百川,勇立潮头”之前,便形成了“同来”精神。有点类似于“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感觉。既然来了,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当然,很多时候海头只能是有难同当。

也许是征服自然的经历让海头人有着血性,和倔强,所以他们在近代还干过一次“大事”,那就是拼死搭救了宁海老乡,也是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

海头人冯冰等人在柔石遭国民党围捕的困境中,护送他从海头乘船到上海,从此揭开了柔石人生新的革命篇章。只是,到了上海也没能让柔石逃过一劫。年1月,他在上海被捕。同年2月7日,被国民党秘密杀害。

这个故事大约反映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同来”深刻地影响了海头人,让他们习惯性抱团出击,二是海头的确是个海的尽头,不然无法从这里走海路。

只是,“同来”到了今天,大家似乎都有点疲惫了。海的尽头,在依赖于自然经济的过去,毕竟是个很难改变的事实,再怎样也不能变成“开头”。尽头的时间长了,难免便无劲头。

即使在改革开放后,海头从一个半农半渔的村庄转变为以农业为主的村庄,但还是因经济发展单一,整体发展受到局限,在所难免贫困落后,一度成为力洋镇中以“脏、乱、差”为典型的村庄。除了房屋破旧,还垃圾遍地、臭气熏天,几乎没有基础设施,即使到了近些年,村集体经济全年还不到1万元。

更让海头有些难堪的是,由于连接象山和宁海的省道盛宁线穿村而过,让家丑天天外扬。

据说有领导经过,看到海头脏乱差的样子,不禁有些恼火,觉得它有损当地的形象。批评传来,像鞭子一样抽在了海头的身上:一个有着历史以“同来”为引领的村庄,怎么能自我堕落成这样?

痛定思痛,海头决定要从“头”开始。

海头的改变,其实是从海开始的。更准确地说,是从水开始。

因为近山傍海,海头缺什么都不缺水。那么,改造村容村貌,是不是可以利用水的作用?

比如根据村庄地理,借山造势、借水造景,充分整合原有山水资源,让海头旧貌换新颜。

当年的力洋镇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建议海头“把水利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来打造宜居乡村。

今天,当我走在海头,从村委会出发,穿过省道,进入村子的中心,会看到一片陈迹斑斑,但历史扑面而至的旧居,房屋的墙上甚至还能看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所记工分,但它们的生命应比这段历史更远久,在某个故居门口挂的“乾元一善”水牌上,还可以看出,此间宅子的主人在唐朝肃宗年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受到当时的县令嘉奖,是为“乾元一善”。

让人不得不感慨,海头的历史,以及海头人对传统的保护意识。像这样的老房子,在很多地方都弃之如敝履,但海头却让它成为“记忆墙”,并成为乡村博物馆。

不过,稍显遗憾的是,还是有不少旧居,淹没在现实的改造当中。穿过这些历史建筑群,便是村中的人工湖。湖水荡漾,有鸭在红色鲤鱼中穿梭,两者和谐共存,互不干涉。

这就是海头的“同心湖”,也是海头改造自己的成果之一。

旁边的告示上写,改造前,这块区域原本是海头脏乱差最为集中的破旧老宅,大部分住着七八十岁的老人,“年启动大规模拆迁改造,老人恋旧不愿搬迁,大家都在看干部的行动,拆迁工作陷入僵局。”

“村支书庄允肖母亲成为拆迁第一户,这一举动让群众信服,仅一个多月完成了间老房子的拆迁任务。经村统一规划,建成了今天漂亮的人工湖。”

这个人工湖也因干群同心,称为“同心湖”。除此之外,这几百户老宅在拆迁之后,还利用旧瓦片堆砌出了一排矮墙,村民将它称之为“同心墙”。从此可以看出,同来的文化,又一次春风吹又生。

被改造的还有村中的东坑溪河。其距同心湖不远。几十米的距离。看资料介绍,它是海头的母亲河。其始于石埠岙水库,止于胡陈港水库,全长3公里,贯穿了整个海头村。

据说其中段还有一处1米左右的同心泉,经年累月从不干涸。许多村里的老人都是喝着它长大的,到现在还会特地过来取水煮茶。只是在很长时间内,大家对它有些熟视无睹。

这一次,海头不仅利用村中拆老房子后的遗留,夯实它的堤岸,还在中下游段靠近居民区的地方,栽上了70多株四季竹,和沿岸秀美的桂花、茶花、灌木一道,到今天已成为游人们镜头里尤为特别的风景线。

走在溪河边,看水质清澈,而溪流则在石间蜿蜒曲折,不停的浅吟低唱,让人恨不得鞠上一捧,来感受它的清凉。溪流的中间,有一石桥,桥上绿茵蔽日。桥的另一头,连接的就是海头这几年菊花产业发展的根据地。

这样的借水造景,一下子提升了海头的档次,让海头不再是脏乱差,而是小桥流水人家。

如果说这还是意料之中的结果,水利的完善,还让本是搂草的海头,打到了更大的兔子。

也就在打造宜居乡村的同时,海头尝试两条腿走路——费心费力地谋求“造血”。只有造血,才能让宜居更有保障。

其中,它想过利用力洋镇的特色产业——缝纫加工,来为村里的留守妇女,以及富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

事实证明这切实可行,到年初,村民通过缝纫培训,走出多名来料加工的经纪人,和上百名缝纫女工。与此同时,村里也冒出了不少像服装加工、来料加工之类的加工点,甚至是企业。

但问题是,这些举措还是小打小闹,远远不足让海头再上一个新台阶。海头要想翻身,就需要开发新的发展项目,或者建设海头的特色产业。但这就像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苦闷的时候,有人找上门,他们想在海头大规模种植牡丹。然而一榔头敲下去,人家就说不行。因为养牡丹需要60厘米的厚土,海头的土不行。谈来谈去,这次合作还是崩了,不过它倒是给海头提供了一个思路——花海经济。但是种什么花好呢?宁波的花不少,桃花、梨花还有油菜花,想来想去,最后选了菊花。

为什么是菊花而不是其它的什么花,海头有自己的想法:一来宁海其他地方并未举办过菊花节,二来菊花花期较长,可以持续一个半到两个月,不是热闹一下就没了。

这无疑是农村转型升级的一条因地制宜的好路径。它既美化环境,而且还能销售致富。更关键的是,种植菊花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海头恰恰搭建好了“渠道”。

年,海头村从村两委到团支部都达成了发展菊花的共识,开始小范围内的实验。

它们先是远赴河南开封,学习选取菊花的品种。要知道,开封菊花不仅是开封市特产,还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其菊花栽培的历史悠久,到唐代已相当驰名,到宋代更是兴盛,有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重阳》中记载:“九月重阳,都下(开封)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去开封选菊,可谓是给自己找了个高起点。

随后,它们又在省内的桐庐等地学习菊花的培育模式。某种意义上,尽管浙江的菊花产业没有开封那样有名气,但杭州周边种植的杭白菊,到今天还是各大超市的常客。

那么,接下来的种植又该选择怎么的方式?总不至于村里圈个几十亩地,然后村里来种?那又回到了村集体经济的老路上去了。要想发展菊花产业,就应该让村民们一起致富。

最后达成的模式是这样的:村里采购花苗让村民种植,再由村里出面收购菊花。通过价格“剪刀差”,让村民有钱可赚,让村集体也能提升收入,“一盆花,村民可以赚2元,村里可以赚3-4元。”

村民们闻风而动,纷纷到村里免费领取了菊花苗,栽种进自家房前屋后,以及田地间。

“可是,困难随之而至。在种植的初期,菊花经历了病毒的侵袭,还有台风的洗礼,有不少菊花都‘夭折’了。”(章正,《浙江宁海海头村:打造小镇文化IP背后的“团支部”》)

在这显而易见的困难面前,海头并没有气馁,而是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换种。“同时,还主动上门拜访县里的多家园林公司,对接菊花成型后的销售问题,并顺利落实了买家。”

年,海头种了五六亩的菊花苗圃和1万盆的盆景菊花,20来个品种,主要供应天台、三门、宁海、象山这些周边地区,尤其是园林造型这块,需求量挺大,卖得很好。这让全村积极性大增。

年,海头培育出了40多个品种,共有20多万株菊花。随之而来的,是游客的增多。这让海头有了在这一年举办菊花文化节的底气。

只是当一切喧嚣走远,海头又回到了文前的矛盾之中。

年8月,当我和朋友一起到海头村做客时,庄允肖给每个人奉上一杯茶。

和平常大家喝的绿茶不一样,它没有茶叶,只有一颗果子,初看起来,干枯,蔫了吧唧,但是,在水中浸泡了一小会,一朵漂亮的菊花,便舒展开来,并随着饮水的过程上下微动,像在风中招摇。

这就是菊花茶了。问庄允肖,是不是你们平常都用这个,庄很自豪,我们现在不喝别的,客人来了也照样。

尽管这些年,焦虑一直如影随形,但海头还是意识到,它作为一条可实行的路径,却不能轻易地放弃。而且,开拓创新就像下海捕鱼,不能遇到潮水就退避三舍。所以,不论是联村干部吴卫东,还是村里的第一书记徐奇峰,都坚定地认为,既然选择这条路,就要走下去。

在年召开了第一届菊花文化节之后,海头又相继举办了三届菊花文化节,而且,次次爆红。年的“菊花文化节”更是为村里带来直接经济收益余万元。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海头也在悄然改变自己的菊花种植模式。首先,是菊花种植的快速发展,让它从以前的散户种植,必须要走向专业化的基地化种植。

尤其是村、镇两级相关工作人员到杭州等地考察调研,“发现宁波周边没有大型的菊花产业基地,可以适当扩大规模。”(王冬晓,《宁海力洋镇海头村党支部书记庄允肖:乡村振兴靠产业》,《宁波晚报》)

其次,在品种的培育上必须要寻求科技支援。根据《宁波晚报》的报道,他们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获得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有个团队专门研究菊花,在菊花领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权威。然而,等海头联系这个团队时,却被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人家不可能和一个村搞合作。

求贤若渴的海头,没有因此灰心,而是隔三岔五打电话,三番五次问候和登门,再加上镇里联系了在南京工作的一位乡贤牵线搭桥,最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年年底,海头赶赴南京考察南京农业大学菊花基地,并与对方签订菊花项目合作协议,建设亩的精品菊花园,着手高端花卉的展示和销售,力争建成宁波范围内最大最专业的菊花基地。

这一合作无疑改变了海头菊花产业起步比较薄弱的困局,给它发展菊花产业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也正是得益于这次的合作,海头又引入了南京农大的部分早熟菊花品种,在国庆节期间即可开花,既延长了赏花周期,又可利用国庆长假做文章,增加游客流量;

与此同时,海头也“留了个心眼”,和南京农大签订的协议类似于独家授权,也就是说,除了海头,南京农大不能在周边和其它地方合作。这样就保证了海头的菊花,不会有更多的竞争对手,接下来就心无旁骛。

但是,单纯的菊花产品,还是让人感觉有些“看天吃饭”,万一哪年遇到了天灾,或者像今年这样有了疫祸,要是菊花没人来看,或者卖不出去,那不就全部砸在自己手上,吃又不能吃,喝又不能喝?!

一方面,居安思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菊花更值钱,产生更多的附加值,海头决定拓展菊花的产业链,从卖菊花到卖菊花产品,比如菊花糕,以及菊花酒。

菊花茶也是海头的成功尝试之一。为此,海头集中力量种植茶用菊——金丝皇菊,通过统一种植、统一烘干、统一包装,再通过线上线下面向市场。此外,它还和周边乡镇的民宿旅游融合,游客可以亲自前来采摘菊花并放入烘干机,一宿之后就可以自取自制最新鲜的菊花茶。

在吴卫东看来,如果此前海头还只是花海经济,那么今天的海头,已经进入了美丽经济。美丽的内涵显然大了很多,它既是眼睛的愉悦,同时也是心灵和身体的安抚。

不得不说,海头用了上千年,从海洋走向了土地,又用了几十年,从土地走向了二产、三产,这种变化无疑是急速的、巨大的,它既是海头人的“同来”的感召,也是其“勇立潮头”的奋进。

只是这种急变,往往会超出了海头的渔耕经验,带来的困扰有可能比单纯的菊花种植只多不少,但是命运推着海头往前跑,海头不得不跑。况且,海头要想把握自己的命运,也不能不跑。

某种意义上,海头在今天的实践,既是乡村振兴的一个范本,同时也以亲身经历告知世人,土地在今天并不廉价,不是在房地产开发时才能卖出高价格,只要善待它,它也能为你提供发展的无尽的想象空间。

此外,我们的农业生产,需要由经验转向科学,通过科学技术的引进,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在社会化上的程度上,我们也要努力从“自给自足”的“小而全”,转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并将这一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从而达成农工商一体化。

这样的农业,显然是中国崛起的根本。

而这样的海头,也终究不再是尽头。

————————————————

采写

王千马(中国企业研究者,中国商业地理写作第一人。出版有《重新发现上海-》、《海派再起》(海派系列);《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商帮系列);《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玩美:红星美凯龙30年独家商业智慧》(企业官方传记系列);《紫菜爸爸》(人物传记系列);以及《大国出行:汽车里的城市战争》(城市发现系列)等十数部作品,并主编有《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年,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根据《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拍摄制作了五集纪录片。年,“吾球商业地理”参与吴晓波频道的12集纪录片《地标70年》的拍摄合作,通过12个中国地标见证新中国70年的风雨历程!此外,“吾球商业地理”在年以及年两度荣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年度十大壹点号”称号)

图片

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

大腰精

制作

粉红女佩奇

壹点号吾球商业地理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1
查看完整版本: 陶渊明向往之地这个海尽头的小村,如何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