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出生的时候并不哑,反而长得秀气,村里人都说,哑巴以后肯定很容易讨媳妇。老父亲给他起名阿奔,寓意往后的日子有奔头。
一、哑巴奔
江湖多眼怪四十年代中,普通人家想吃顿饱饭并不容易,更何况哑巴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虽然都可以下地搭把手,但五张嗷嗷待哺的嘴,想吃饱饭变成了奢望。
村里的日子就像复印机,每天除了下地干活,就是回屋睡觉。只有碰上年节,孩子们才能四处乱窜,碰上富裕人家善心大发,得些零嘴就会欢天喜地。
哑巴五岁那年的端午节,风和日丽,村里的传统习俗是吃粽子和放风筝。吃粽子是指望不上了,哑巴便跟着哥哥去放风筝。
白天还跑跑跳跳的,可是傍晚回来,哑巴忽然就发起高烧,意识都开始迷糊起来,嘴里不停地喊着稀奇古怪的话。
父母亲急疯了,找来村里懂得治一些病的老药头,老药头说哑巴喝了风,需熬药治。父母亲赶紧去采药,熬好后刚给哑巴喝下,哑巴却全部都吐了出来,天亮时仍不见好转。
第二天中午,忽然听人说哑巴是中邪了,需要到土地庙里拿些香灰,混到温水里喝下,这样就能把哑巴身上的邪魔驱走。父母亲也不管那么多,直接给哑巴灌了一大碗香灰水。
到了第三天,哑巴的烧总算退了,人也开始有点意识,不过任凭父母亲怎么问话,哑巴就没有反应,反而嘴里“阿爸阿爸”地喊个不停。
喊来老药头,老药头测试一番,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哑巴把耳朵和喉咙都烧坏了,再也无法清楚地听到声音和正常说话。
从此,阿奔变成了哑巴奔。
二、干活去
江湖多眼怪成了哑巴奔后,虽然小小年纪,但他自己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在那个大家都吃不饱饭的年代,他必须提前具备劳动能力,这样才不会被当作废人遗弃。
哑巴奔好转后,他的外号已经传遍整个村子,就连父母亲都开始这么叫,虽然他听不清楚,但是可以感受到。
愤怒是没用的,没有人再陪哑巴奔玩,就连哥哥姐姐都开始嫌弃他,哑巴奔便跟在父母亲的身后,开始卖力地干活。
别的六七岁孩子,翻地半垄地就累得满头大汗,哑巴奔却能连续翻两垄,逐渐赢得了村里人的赞誉。
很快,说起干活,同龄人谁都比不上哑巴奔,他自己拿到的粮食已经和大人差不多,在那个八岁孩子半成家的大环境下,再也没有人去嘲笑哑巴奔。
不久,地主没了。不过这对哑巴奔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依旧跟着父母亲一起干活,工分比其他人都多。
饱饭吃上了,哑巴奔一度成为村里的劳动能手,大家仿佛都不再因为身体残障而歧视他,反倒有不少人开始跟哑巴奔亲近。
哑巴奔很好学,跟着老药头学编竹框,无论是猪笼、牛口罩、鱼篓还是菜篮等,他几乎都是一股脑地钻研好几天,直到编出来的东西扎实美观,才算满意。
三、俏媳妇
江湖多眼怪干活卖力,又有手艺,虽然是哑巴,听力等同于无,但勤恳的哑巴奔还成为方圆几个村子有名的潜力股。
随着哑巴奔长到二十岁,开始不断有媒婆找上门来,说是要帮哑巴找一门好亲事,以后好成家立业。
父母亲担心女方嫌弃哑巴奔残障,可是那些媒婆却打包票说,只要勤恳老实,不会说话照样能过上好日子,再说了,谁不知道哑巴奔一个人可以做两个人的活儿。
小半年的光景,还真给那些媒婆找着了。隔壁镇的一位姑娘,年芳十八,模样长得还很漂亮,父母以前富裕过,后来没落了。
那姑娘以前十指不沾阳春水,自然不懂下地干活,听说哑巴奔的情况后,姑娘原本还不太愿意,可是考虑到父母已经年迈,自己又挣不到工分,于是便同意了。
那时的成亲仪式极为简单,父母换些糖和米,送给双方亲戚,接着下聘礼,也就灯盏、糍粑和布票,等日子到了,新娘穿上新衣,新郎拿上一杆秤,就走路去接亲。
哑巴奔按照老村长的指点前去接亲,一见到新娘,哑巴奔笑得差点咬到舌头,接回到村里面后,完成简单的交拜仪式,便算成了。
一时间,哑巴奔娶到俏媳妇的消息传遍方圆十里,大家都开始羡慕哑巴奔,村里人也都翻起当年说过的老话。
小年那晚,哑巴奔干完活后,依旧满心欢喜地回到家,结果却发现屋子乱成一团,自己的东西倒没少,可是俏媳妇的一样不见,就连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找到娘家,早已人去楼空,往街坊邻居一打听,说是哑巴奔的岳父岳母被城里的亲戚接走了,连带他们家的姑娘。
就这样,哑巴奔的俏媳妇跑了。
四、独活人
江湖多眼怪俏媳妇跑了,这在村里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毕竟还有不少人连寡妇都娶不到,大家都说让哑巴奔再娶一个,可是哑巴奔却拒绝了,每逢媒婆上门就疯了一样赶人。
或许,这是哑巴奔今生唯一的爱情。
他为俏媳妇付出了一切,结果得到的却是一场梦。他消沉了很长时间,即便丝毫不耽误干活,可是无论谁从他身边走过,都能感受到那股不解和悲伤。
梦醒之后,哑巴奔就彻底变了,他开始“沉默寡言”,再也不和外人交流,甚至很多人主动上前打手势,他都懒得理会。
先前成亲时已经分家,哑巴奔只有一间泥砖瓦房。除了干活,青年时期的哑巴奔大部分时间都将自己关在泥砖瓦房里,没有人能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虽然因为俏媳妇跑路而变得有些孤僻,但哑巴奔还是很在意亲情的,村里原本就都是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平时有婚丧嫁娶,哑巴奔也会去帮忙劈柴烧火。
承包实施后,哑巴奔分到了几块田地,加起来一亩,正值壮年的他开始将一门心思都放在田地里,仿佛那才是他的所有。
农闲时,哑巴奔除了去砍柴,更多的就是编竹筐。清早去砍一棵竹子回来,上午就在自己的泥砖瓦房门口修竹篾,傍晚时三五个漂亮竹筐便正式完工。
等到圩日,哑巴奔便会挑上自己的竹筐,步行四个公里到镇上卖。
做买卖是跟村里小卖店老板学的,哑巴奔不会说话,有人上前便用手指表示价格,对方接受就掏钱取货,不接受砍价,反正哑巴奔定的价格都是最实在的。
每次哑巴奔都是中午就卖完,也不会花钱,又步行四公里回到家中,把钱藏好,然后吃上一碗白粥和自己腌制的酸菜,那便是哑巴奔头最幸福的时刻。
五、小水牛
江湖多眼怪五十岁那年,哑巴奔凭借着卖竹筐和省吃俭用,竟然凑够了买牛钱。
这在九零年代初的村里可是一件大事,寻常人家也是三两户才买得起一头牛,借牛之事还很普遍,村长一听说哑巴奔要买牛,很快便找了村里几个机灵的人帮忙。
哑巴奔的两个哥哥也知道弟弟这辈子就是打光棍了,买牛也算给他添个伴儿,便开始四处打听,很快便找到一头小水牛。
这头小水牛刚断奶不久,长得皮实,唯独一点就是性子不好,但价格便宜一些,哑巴奔只看一眼便认准了。
买完牛后,哑巴奔还剩一点小钱,就买了四根长条石柱做桩,外加几根松木横梁,搭上大量晒干的稻草,一个圆顶的牛棚从此便成为小水牛的家。
小水牛刚断奶不久,哑巴奔便精心伺候着,每天清早到山里割青草回来喂养,有时自己还端着碗在小水牛边上吃饭,时不时见到牛蜱牛虱,就赶忙上前处理。
等小水牛到了下田的年纪,原本那倔脾气竟然没了,就听哑巴奔“阿爸阿爸”的指挥,虽然别人都听不懂哑巴奔说的是什么,但小水牛却听得懂,不时还会“哞哞哞”地回应。
犁地耙田的时候,哑巴奔从来不拿鞭子,小水牛似乎知道那是自家的田地,不用指挥都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曾经,也有人向哑巴奔借牛,可是只要看到不是哑巴奔,小水牛怎么都不肯走,哑巴奔又不舍抽它,最后就连人带牛一起去帮忙。
村里但凡请了哑巴奔和他的牛,都会做上一顿好吃的招待。哑巴奔时常能吃到平时不舍得买的肉,逢年过节还有鸡鸭等。
渐渐的,小水牛成了老水牛,哑巴奔也快到花甲之年,一切仿佛都是那么平淡。
六、过继子
江湖多眼怪就在哑巴奔六十岁生日这天,他本想和老水牛一起照常度过,可是刚要出门,却发现村长正好来到门口,示意他跟着过去。
来到村里的祭拜祖先的祖祠堂,两个哥哥的两大家子都在,就连多年不曾见面的姐姐也回来了,此外还有村里几个老辈份的。
供奉祖先的八仙桌上摆着一只煮熟的鸡,还有三碗白米饭,旁边铺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黑字,似乎要进行什么仪式。
哑巴奔满头雾水,大家费了好大一股劲儿,才让哑巴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村里有风俗,但凡花甲老人,都必须得有子孙养老和继承,不能绝后。可以前娶不上媳妇或没生儿子的人不少,这时候便用过继的办法来解决。
过继可不止名分那么简单,需要双方满意,从亲侄子开始挑选,不行就到堂侄子,在不行就是亲房侄子,先决条件是过继子必须有兄弟侍奉亲生父母。
一旦确认过继,那无子者与过继者便算是父子关系,饭一起吃,屋子一起住。等无子者年迈,过继者得替他养老送终,当然,也会继承他所有财产。
哑巴奔已经六十,此时过继不早不晚。他的两个哥哥都各自有三个儿子,堂侄儿加起来也有六个,愿意过继的一共五人。
村长让哑巴奔先挑出三个,然后再行筛选,结果哑巴奔明白怎么回事后,直接定了愿意过继者当中的一人,他大哥的二儿子阿成。
别人不清楚,哑巴奔心里却很敞亮,老大为嫡长,幺儿最得宠,向来是中间的儿子最可怜。
阿成也是如此,早早的便和父母分了家,平时有点好吃的,第一时间想起的反倒是哑巴奔这个幺叔。哑巴奔平时也有心照应,两人一拍即合。
从此,哑巴奔便有了儿子。
七、儿孙绕
江湖多眼怪过继子阿成第一天就把哑巴接到家里,哑巴奔一开始还拒绝,村子告诉他不过去就不吉利,哑巴奔还是犹豫。
最后,过继子阿成偷偷把哑巴奔的锅碗瓢盆都拿到了家里收好,哑巴奔才愿意去过继子阿成家中吃饭,住还在泥砖瓦房里。
阿成平时到村里的养鸡场帮忙,媳妇是个勤劳踏实的人,平时除了下地,就是领着三岁的女儿腌咸菜。
哑巴奔合伙不久,很快就融入新家庭。
不仅和阿成家一起吃饭,还主动把自己田地与阿成家的合在一起,就连老水牛也成为新家庭的一员,哑巴奔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尤其是带他那三岁孙女的时候。
又过一年,阿成媳妇怀上了,哑巴奔心疼儿媳妇,便自己担起所有的家务活,以前吃饭都是随便凑合的哑巴奔,厨艺竟然大涨。
开春的时候,阿成媳妇生下一个儿子,哑巴奔乐坏了,那意味着自己有了孙子。那一阵子,是哑巴奔三十多来最为开心的时光。
多了一张嘴吃饭,阿成便辞了养鸡场的工作,然后拿出仅有的积蓄,贷款买了一辆重卡搞运输,哑巴奔一度想把老水牛牵去卖掉,可是阿成却一次次阻止了他。
老水牛是哑巴奔的伴儿,阿成即便再劳累,也不愿哑巴奔这么做。这是哑巴奔第一次和阿成生闷气,好在阿成媳妇做通两人的思想。
平时里,哑巴奔除了干农活,将空闲时间都花在孙子孙女身上,两个小孩也天生对哑巴奔亲近,胜过一般的亲生爷孙。
阿成日夜兼程,很快把余款还完,家里的日子也渐渐好过,大孙女去上小学了,阿成媳妇又生了一个孙子,为了照顾方便,哑巴奔终于肯搬来一起住。
后来,家里也起了房子,哑巴奔脸上虽然仍旧没有笑容,可是村里人都知道,哑巴奔的内心是幸福的。
八、了余生
哑巴奔七十岁的时候,老水牛终归还是走了,走的那天晚上,哑巴奔什么都不肯吃,只是在牛棚边坐着。
很多人都以为哑巴奔会伤心好一阵子,可是第二天早上,哑巴奔早早的起来准备早餐,只因正好是开学的日子,大孙女在镇里读初中,大孙子上三年级,小孙子开始去学前班。
孙子都长大了,哑巴奔卸下带娃的担子,继续像以前那样埋头苦干。
阿成怕他辛苦,就买了一头小黄牛,让哑巴奔只负责放牛,以后可以卖牛当孩子的学费。哑巴奔牵着小黄牛,却再也没有以前的感觉。
每天放完牛,接着下地帮忙,一有空就到山里砍柴,柴屋满了就编竹筐去卖。每逢过年,哑巴奔总会孙子孙女塞最大的红包。
五年过去,孙女在县里读高三,很难得回来一次,大孙子在镇里读初中,平时就只有小孙子还回来。哑巴奔每天中午都会坐在门口上的木墩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上了年纪的哑巴奔还是很健壮,跳一百多斤的菜走一里地都面不改色,编竹筐的手艺倒是因为老眼昏花退步了,但他始终坚持着,只为给孙子孙女多一点生活费。
八十岁后,哑巴奔干不动重活了,就每天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大孙女大学毕业了,大孙子也考上大学,小孙子没读高中,留在家里干活,和哑巴奔一样勤勤恳恳。
颐养数年,在一个很平静的早上,哑巴奔平静祥和地去了。
据说他前一天还和大孙女视频,大孙女专门给他看未来的孙婿。大孙子也交了女朋友,年底还打算带回家。谁曾想,哑巴奔就这么离开这个世界。
虽是喜丧,但葬礼的时候,阿成一家还是哭得昏天暗地。村里人都说,哑巴奔这一生也算完整落幕了,或许,真的是那样吧!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