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都说中药材是大山里的“金疙瘩”,但不懂技术,不讲科技是种不好的,放到吴胜勇这就更为形象,自从跟中药材“结缘”之后,他的人生便“闪耀”了几分。说不清楚是药材成就了他,还是他成就了药材,总之,通过三年来的经营,他成为了当地家喻户晓的“药大王”。可吴胜勇不管这些,一心只想着他的药材。年出生于平利县正阳镇鄢家台村的吴胜勇,在兄弟四个中排名老幺。小时候,深受父亲“万元户”的影响,结束学业后,伐过木材,下过铁矿,靠着自己的打拼最终包下两座矿山当上了大老板。年初,吴胜勇返乡祭祖,看到“跑山人”(常年在山中挖野药的当地老百姓)在山上挖“野药”,药材质量好、品种多,便在心里埋下了返乡创业的种子。
正阳镇历来有“巴山药谷”的美誉,让河村的六子淌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中药材基地。吴胜勇通过前期考察和从小父亲种植药材的影响下,看中了让河村丰富的药材资源,在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帮助下,承包了让河村六子淌亩荒芜的药材地。年,成立平利县勇胜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为了使中药材长远、高效,吴胜勇一边向村里“跑山人”取经,采用当地传统药材种,以保证稳定的优质种源,一边挖掘种植潜力,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培训,提高药材的质量和产量,就这样周围跟着种药材的人越来越多了,没两年各类药材种植达余亩,并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余人稳定增收,年,中药材产值超过余万元。见药材种植形势如此好,吴胜勇这个“带头人”便开始思考如何提高产业效益?他进一步探索复合农业生产技术,药材采摘期过后的药材杆和叶子打碎加工,是食喂养禽畜绝佳的青贮饲料,因此在基地周围建造厂房,通过“散养+圈养”的方式,养殖西门塔尔肉牛、本地黑土猪、绵羊、鹅等,并种植萝卜、油菜和发展香菇,形成“1+X”的立体生态循环产业。种养殖不成问题了,吴胜勇心里又开始打起了小算盘,他并不想仅仅把云木香、党参、大独活等当作普通的药材来卖,而是想加工研发药材的其他用途。在帮扶单位县科协的牵头帮助下,年成立平利县勇胜中药材有限公司,依托省中医药大学,申报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不仅解决药材向营养品、保健品等的加工研发,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提升,而且实现了科学、规范、合理化种植,药材的产销走上了商业化运营的轨道。
可在群众的眼里,吴胜勇不像个商人,到绝对是个憨厚的好人。“从种,到收,再到销售人家都管……”说这话的是67岁的谢子能,他是最早被在药材基地务工的“跑山人”。“以前穷,在让河的深山中找野药,虽然能挣一些钱,但是在深山中到处跑,有野兽侵袭,安全得不到保障。现在好了,流转了75亩土地给合作社,而且常年在合作社帮忙种植管理,有稳定的收入,也能顾上家了。”加上他,这些年长期在基地务工的农户可不止三五十个了。吴胜勇的药材种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碰到难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药材种植需要周期,头一年基地并没有太大的收益,反而因经验不足造成亏损,而且让河的六子淌在海拔米的高山上,山峭坡斜泥巴路最让他头疼,从山上走到山下,最快也要近3个小时。年,在镇村两级的积极争取下,4.3公里的道路硬化纳入扶贫项目,最终路修到了药材种植基地门口,解决出行运输难题。同年,申请成为县级现代农业园区。谈到未来的发展,吴胜勇说:“搞好基地的硬件建设,并依托中药材种植公司和畜禽养殖,实施综合开发,打造品牌发展,拉长产业链条,让中药材发展更好惠及当地贫困群众。”
“他回乡创业种植中草药后,规模越做越大,村里大部分群众都在他的合作社受益过,为带动我们全村脱贫起到极大的作用。”提到吴胜勇,让河村驻村工作队长曹昌勇直竖大拇指。吴胜勇不仅发展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而且投资余万元建设正阳客栈和加油站,其中加油站现已完成并投入使用。“返乡创业不仅是看到了家乡的发展潜力,同时也是想为带动家乡的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家乡越来越好!”吴胜勇说道。情系桑梓,心系家乡。“药大王”正在一步一步在家乡发展中书写着自己的闪耀人生。
作者:通讯员黄小彬覃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