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强调,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就连体会孤独,也需要他人的存在,因为我们感觉孤独,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而是觉得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这说明每个人都离不开关系。
正如武志红老师说的:“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我们在关系中生存,在关系中忍受烦恼,在关系中感受幸福。
1.人的关系有两种,“我与它”和“我与你”
武老师把一个人的世界分为两部分,即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是我尊重你的本真。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例子来理解。
我朋友的婆婆特别强势,喜欢干涉他们的生活,特别是在她生了女儿后,婆婆隔三差五要给她施压,希望她生二胎,因为婆婆重男轻女,觉得没有孙子自己没面子。
我朋友的性格有点软弱,不想和婆婆大吵大闹,想着婆婆帮自己带孩子也很辛苦,大部分时间就是忍着,她老公从小就习惯顺从妈妈,也不敢说太多。
就这样,我朋友一直忍受着婆婆的冷言冷语,内心很痛苦。
我们看到,在一个婆婆掌权的家庭里,儿媳妇需要遵守“权力规则”,否则会被排挤,而这样的婆媳关系就打破了亲密关系中的“珍惜规则”。也就是说,婆婆要把儿媳妇当作自己家里人,真诚相待才行。
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迷雾,主要就是因为权力规则侵入到关系中导致的,要么过多地越权管理他人,要么过多地干涉他人的私人领域。
权力规则,意思是我将你视为达成我的目标的对象与工具,总之是试图建立一个都是我说了算的空间。其实就是“我与它”的关系。
珍惜规则,意思是我别说控制你,甚至都不忍将我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使用在你身上。我只想让那个带着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实际就是“我与你”的关系。
关于“我与它”和“我与你”的关系这个说法,源于马丁·布伯的哲学。他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即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和“你”之间,是关系。
而最好的关系,在武老师看来就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可见,私人领域中的我们更多需要的是“我与你”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关系更加亲密。
2.只有珍惜规则,才能构建爱
前面说了,我们处于“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双重世界中,但我们不能只构建“我与它”的关系,因为那种利用其他客体为自己服务的想法,会迷失自己,所以我们还需要体验到“我与你”的关系的存在。
我们追逐爱,在深层含义上就是在追逐“我与你”的全然相遇,即“我与你”的关系,那么这种体验只有珍惜规则才能构建。因为爱需要触碰到彼此的本真。
就像前面说的婆媳关系,婆婆很强势,儿媳妇只有言听计从才能有好日子过,但这样的生活状态不仅很难让她们和谐共处,因为儿媳妇已经感受到痛苦,一定会有所反抗。
更重要的是,这会影响她和老公之间的关系。因为私人领域,不能一直运用权力规则。她只有展现出自己的权力意识,争取到一些话语权,才能慢慢从被动的“我与它”的关系中回到“我与你”的关系。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我朋友的老公只有先意识到自己和老婆是“统一战线”后,才能和老婆一起处理好家庭矛盾中的权力斗争,进而合理运用权力规则,避免他们在关系中沦为“它”的境地。
亲密关系中,只有在珍惜规则中,才能构建爱。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我与它”的关系不重要,而是想说在私人领域中不要过多运用权力规则,而应使用珍惜原则。
3.关系的品质,决定了幸福感的高低
我们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同时我们又渴望活出自我,这是一个对立的矛盾。
这时,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关系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
毫无疑问,滋养性的关系才是好品质的关系,也是让我们拥有幸福感的关系。
那么,怎么判断关系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呢?
武老师认为,
如果关系有很强的“我与你”的特质,因为“珍惜规则”的作用,那么关系就会有滋养的部分;
如果关系中,“我与它”成了主导,那么除非你拥有权力空间,你会在能力上变强,否则你会感觉到,关系在损耗着你。
具体来说就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