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
人这辈子最痛苦的是什么?是死亡和孤独吗?
我想有些人会说是的,尤其是老了之后,想到命运的旅程即将终结,看着身边人渐行渐远,周围只剩自己,悲凉之感便扑面而来。
但你发现了吗?在我们身边,有些人走到人生终点处依旧坦然从容,而有些人却战战兢兢,有些人面对孤独时无比平和,但有些人恨不得挤进人群。
他们对于孤独和死亡的认知不同,才导致了对于人生的感知不同。
当你害怕孤独和死亡时,它就是你晚年时最大的绊脚石,如果你早就想明白一切,相信一切都不足为惧。
我国著名学者杨绛先生,就是如此。
众所周知,杨绛先生一直活到了百岁之后,晚年时仍旧笔耕不辍,写出了《我们仨》和《走到人生边上》这样两本传世经典。
按理来说,这个年纪的人应该十分惧怕死亡,伴随着丈夫和女儿的离世,她应该沉浸在孤独的痛苦之中。
但事实恰恰相反,翻开《走到人生边上》,就会发现杨绛先生比任何人都更从容,更幸福。
她一边读书一边写作,既在书里回顾自己的一生,又在与读者相互交流,活得丰富而又自在。
相比于那些在晚年时踌躇不已、愁眉不展的老人们,杨绛先生并非没心没肺,而是早已看明白了。
死亡纵然可怕,但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总该有归程。
有时候我们害怕的并非死亡的过程,而是在死亡的一瞬间,突然发现这一生单调至极、遗憾不已,不敢面对。
不惧怕死亡的人,并非内心多么强大,而是他们从不辜负时间,完成了属于自我的价值。如果走到人生边上无悔无憾,闭上眼睛时就将无比坦然。
正如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中所说: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
每个人就只能活一次,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注定要走向生命归途,你我无法改变,只能好好把握当下。
原本死亡只是给人一份恐惧,可若当生命最后一刻时,还添了无数遗憾与彷徨,那才是真的悲哀。
所以,应对死亡最好的方法不是哭泣,也不是躲避,而是过好现在。如此到了生命尽头,还可以安慰自己:我这一生没有白活,可以毫无遗憾地走了。
同理,晚年时令人痛苦的,也不是孤独本身,毕竟人这一辈子中,孤独如影随形,不论你是成群结伙还是成家立业,都会在某时某刻中感到孤独。
孤独就像一个巨大的王国,有些人刚刚深入其中时,会觉得茫然无措,后来找到乐趣,便觉得享受不已。
而有些人从一开始就慌慌张张,后来更是无事可做,只觉得里面的生活越来越无趣,几乎要把人吞噬。
说白了,孤独并不可怜,可怜的是有些人没有应对孤独的能力。
一旦闲下来就无事可做,一旦没有人陪,就不知该去往何处,这样的人生空空如也,他们的精神世界极度贫瘠,才是痛苦的来源。
但杨绛先生不同,从懂事开始,她就一直在父母的指引下读书习字、努力学习,后来与丈夫钱钟书珠联璧合,文学事业更上一层楼。
她并非不孤独,只是内心有了依托,精神世界有了支柱,每天读书写作、畅享人生,足以把孤独填得满满当当,便也不觉得有多无助,反而多了一份自在之感。
这本《走到人生边上》,就是杨绛先生在晚年时写就的神作,她把晚年时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写作、感悟生活,根本来不及孤独,也因为灵魂无比充实而不觉得孤独。
孤独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形单影只,而是内心空空荡荡,晚年时应对孤独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心填满,把生活变得充实,让灵魂愈加饱满,如此,就算一个人独活,也总能找到事情可做。
可见,人老了,最悲哀的事情不是死亡和孤独,而是四个字:尚且迷茫。
不知自己该做什么,不知灵魂归于何处,无法让人生变得充实,以便应对死亡和孤独。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最容易吞噬余生,让人痛不欲生。
与其如此,倒不如放平心态,把当下过好,先让自己丰富起来。
插花、品茶、运动、听歌,任何一种优美的活动,都比独自哀叹要强得多,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读书。
读书是晚年时丰富灵魂的不二之法,也能让人变得更为通透,找到当下最好的活法。
读杨绛先生的这本《走到人生边上》更是如此,该书是杨绛先生百岁时的晚年回忆录,有杨绛先生对于人生种种的思考,也有她对于过去的缅怀。
听着杨绛先生慢慢诉说曾经的故事,剖析自己对于人生的见解,深有共鸣、受益破深。
作为家喻户晓的文坛巨匠,备受尊崇的智者,杨绛先生的智慧值得每个人学习,而这些只需要你翻开这本《走到人生边上》就能获得,何乐而不为呢?
一本书并不贵,却能让人烦恼尽消、拥抱美好,很值。
走到人生边上精选¥5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