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即将成为执业药师的你们,这些细节可不能丢 [复制链接]

1#
王波波老师为执业药师考生提供实用备考干货

大家好,我是波波老师。

在复习中药的时候,有些功效非常相似,譬如祛风跟散风,两者功效相似。有学员为了方便记忆,统一归类为祛风,波波老师跟你们说,这是万万不可的。

究竟哪里不可,容我泡壶茶慢慢细说。

发汗解表、发汗解肌

发汗解表的代表药物是麻*,发汗解肌的代表药物是桂枝,两个都是辛温解表药。

麻*的发汗是通过开泄皮毛,打开毛窍使汗液排出,而桂枝的解肌通过松动肌肉来完成,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别归咎于皮毛和肌肤是不同的层次,皮毛和肌肤都在表,而肌肤与皮毛比,是表证受邪较深的病位层次,这正是桂枝合剂治疗风寒表虚有汗用桂枝不用麻*的原因。

表虚抵御外邪力量减弱,外邪得以进一步从皮毛侵袭到肌肤,这时用桂枝正合适。所以解表和解肌不可混淆互用。

散风解表、祛风解表

散风解表,祛风解表,祛风散寒。教材上荆芥散风解表,防风祛风解表,细辛祛风散寒。大家常将荆芥防风并称为“荆防”,看起来两者功效相近,但其中仍有区别,这个区别就在于“散风”和“祛风”,散风一般针对外风而言,而内风或者侵袭人体层次较深的风邪一般用“祛”。

教材上称荆芥为“解表散风通用药”,辛,微温不烈,药力平和,作用层次较浅,所以叫“散风解表”。那么有人会问,

那防风呢?防风也被称为“治风之通剂”、“风中之润药”,无论内外风皆可投用,性味中比荆芥多出一个甘味,还能入脾、膀胱经,作用层次比荆芥深,所以防风是“祛风解表”。

细辛是“祛风”,因为细辛能入少阴肾经,作用层次深,所以教材上有“细辛最宜少阴头痛”之说。另外联想到祛风湿药中专治下半身风寒湿痹和少阴伏风的独活,用的也是“祛风”。

用个形象的比喻,假如风邪是一件衣服,当然这件衣服谁都不愿意穿,是别人强行套在我们身上的。散风相当于把衣服上的灰尘抖落,祛风就是把整件衣服去掉。

最后再看看祛风解表和祛风散寒,也就是防风和细辛的区别。从性味来看,防风辛、甘、微温,细辛辛、温,细辛的温性比防风强,能温散寒饮,这正是解表化饮小青龙用细辛的意义,所以防风“祛风解表”,细辛“祛风散寒”。

如果考试中出现关于麻*、桂枝、荆芥、防风、细辛功效的配伍选择题,大家千万不要选错了。

胜湿、燥湿、化湿、利(渗)湿

最早看到胜湿一词是在中药各论的防风,后面羌活、藁本的功效都有祛风胜湿。五行理论中,风属木,湿属土,木能克土,即风能胜湿,也就是风药能治疗湿邪的意思。

湿与水异名而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水湿的代谢和肺脾肾三脏息息相关。

在中药一第一章中药性能一节中说苦能燥湿,又分为苦寒燥湿(三*),苦温燥湿(苍术厚朴)。

化湿和利湿反映了两种治湿大法。

化湿一般指芳香化湿,这类药物多入脾胃二经,顺应脾喜香恶臭之性,宣畅脾胃,转枢中焦,恢复运化水湿之机,比如藿香、白豆蔻、砂仁、佩兰等。

利湿是通过疏导下焦,使湿热从小便去,又叫渗湿。“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类药物多数入肾或膀胱经,如猪苓、泽泻、木通、滑石、车前子等。

所以大家记忆功效的时候一定不要记混了,不可把砂仁的化湿行气记成利湿行气,车前子的渗湿止泻记成燥湿止泻,*芩的清热燥湿不要说成清热胜湿,泽泻的利水渗湿也不是利水胜湿。

最后,波波老师布置个小作业,麻*与桂枝作用原理究竟有什么区别?知道的同学马上留言给我,让我看看谁是认真学习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