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专治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07/9418160.html3.1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等新品种。
3.2普查
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科,属,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科,属,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3.4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等7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万吨和1.5万吨。
3.5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说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
赵本山的小品里,有一句话:人活着,为了一个情字。
我要说,为医者,也是为了一个情字。
你要是为了赚钱,为了成名,你注定成不了大医。
你要是用心对待患者,用感情来遣方开药,医术就会默默增长。
因为,你对患者充满了同情、感同身受。
这方面,我深有感触。
那是大概十多年前以前,我刚跟我老师学习临床实践经验。有一回,我随他去义诊。
这期间,来了一个老太太,能有70多岁吧。她坐在我老师面前,面色苍白,唉声叹气。
原来,这老人家的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伴儿身体不好,瘫痪在床。本来,她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维持生活、照顾老伴儿。但是现在,她出现了腰腿疼,迈不开步的现象。两条腿有时候像灌铅一样,沉重乏力,站得久了,坐得久了,都不行,不是关节疼,就是肌肉疼。有时候,四肢还麻嗖嗖的。寒冷天气尤为严重。
老人家挺担心,说自己不能倒下啊。如果自己倒下了,老伴儿咋办?孩子们没有家了,那可咋办?
我老师听完,点点头,回过头来跟我说,你看,这就是正气不足、气血虚衰、外感风寒湿邪。
我仔细查看,发现果然脉象细弱,舌淡苔白,唇面苍白,老人自述偶感心慌。
怎么办?我首先想到了独活寄生汤之类的扶正祛邪剂。我老师则说,熬中药就算了吧,那边照顾病人,她这边怎么熬药啊?今天先给她用点代茶饮的方子。这种便宜、省事儿。
我说好。
接着,我老师就给写了四味药:鸡血藤、桑寄生、独活、桂枝各5克,切成小碎块,放在茶杯里头,倒入刚刚烧开的沸水,把盖子盖好,闷20分钟再喝。上午一剂,下午一剂,反复泡水喝,趁热喝。
我老师告诉她,这个小配伍,很便宜,又方便,还对症,不耽误你照顾老伴儿。你慢慢用,慢慢恢复。人老了,有了病不能着急啊……
我老师慢条斯理地跟老太太讲。老人听着听着,觉得话说到她心里去了,竟落下泪了。最后,慢慢站起来,缓缓离开了。
其实,我老师看病,往往不太爱说话的。该问的问了,就不怎么吱声了。但是这一次,他对老太太说的那些话,以及替病人设身处地去着想,这些都不同以往。
我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他对我说:“对这样的病人啊,你就得替她想,你还得跟她说话。你替她想到了,又跟她说了几句暖和话,这人心里就痛快了,病就好了一小半”。
我听到这里,备受感动。
首先,我给你说说这个小方子吧。
其实,鸡血藤、桂枝、独活、桑寄生,这四味药搭配起来,就有一点独活寄生汤的意思,只不过是简约版的。其中,桑寄生除了能祛风除湿外,更关键的是可以补益肝肾。鸡血藤除了能通络止麻之外,更关键的是可以养血。所以,桑寄生和鸡血藤,主要作用在于扶正。独活和桂枝,相对来说,就负责驱邪了。桂枝善走上肢,可以驱散风寒湿邪,通经活络。独活可以走下肢,疗下肢筋骨痹痛、风寒湿邪。所以四味药配合起来,扶正加驱邪,通彻上下内外,是不错的搭配。
适合这配伍的人,一般是年高体衰,身体受风寒湿邪困阻,筋骨不利、酸痛、关节不适、活动受限,脉象细弱,舌淡苔白,面色无华。
但比起这个来,我觉得,老师对待病人的那颗心,似乎更宝贵。
我就问问,现在的中医人,有多少个愿意用语言来和患者做交流,并且把这种心理的疏导,作为治病手段之一?不能说没有,但是少之又少。一句话不说,全程无笑容,说话冷冰冰,开了药就走人的主,不占少数。当然,这里头有很多实际的客观原因在。但是用真情来对待患者,这是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应该完全忘记的准则。我觉得,我老师作为一个老辈中医人,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
所以,时至今日,我在用这小配伍助人的人时候,也不忘记学老师的样子,安慰几句,诸如“有了病不能急,这样做帮你省钱,你慢慢用,慢慢恢复……”我觉得,说着说着,患者眼里就有光了,有信心了,疾病的冰峰就化了一半儿了。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END
提示:文章内容若涉及配方或疗法仅供参考,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个在看,一起为中医智慧加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