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风剂
1.概念
凡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2.适应范围
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病证。平熄内风剂,适用于内风所致病证。
3.配伍规律
应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感邪的轻重以及病邪的兼夹等不同情况,分别配伍祛寒、清热、祛湿、祛痰、养血、活血之品。
4.分类
治风剂分疏散外风和平息内风两类。
5.应用注意事项
①首先应辨清风病之属内、属外。外风治宜疏散,而不宜平息;内风只宜平息,而忌用疏散。对这种错综复杂的证候,应分清主次,或以疏散为主兼以平息,或以平息为主兼以疏散。
②宜分清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情的虚实,进行相应的配伍,如兼寒、兼热、兼湿,或夹痰、夹瘀等,则应与散寒、清热、祛湿、化痰以及活血化瘀等法配合运用,以切合具体的病情。
二、大秦艽汤
1.组成
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药、细辛、川羌活、防风、*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熟地*(二地同用)、白茯苓、川独活。
2.用法
水煎服。
3.功用
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4.主治
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或恶寒发热,苔白或*,脉浮数或弦细。
5.方义
①重用秦艽祛风通络,为君药。
②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等辛散之品,祛风散邪,加强君药祛风之力,并为臣药。
③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四物汤)养血活血,使血足而筋自荣,络通则风易散,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并能制诸风药之温燥;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配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化生气血;生地、石膏、*芩清热,是为风邪郁而化热者设,以上共为方中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④配伍特点:本方用药,以祛风散邪为主,配伍补血、活血、益气、清热之品,疏养结合,邪正兼顾,共奏祛风清热,养血通络之效。
6.加减应用
若无内热,可去*芩、石膏等清热之品。专以疏风养血通络为治。原方有“如遇天阴,加生姜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两加枳实一钱同煎”的用法,可资参考。
7.正式方歌
大秦艽汤羌独防,辛芷芎芍二地当,
苓术石膏*芩草,风邪初中经络康。
三、川芎茶调散
1.组成
薄荷叶、川芎、荆芥、细辛、防风、白芷、羌活、炙甘草。
2.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食后,茶清调下。
3.功用
疏风止痛。
4.主治
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5.方义
①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头痛),故为方中君药。
②薄荷、荆芥辛散上行,以助君药疏风止痛之功,并能清利头目,共为臣药。
③其中薄荷用量独重,以其之凉,可制诸风药之温燥,又能兼顾风为阳邪,易于化热化燥之特点。
羌活、白芷疏风止痛,其中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后脑连项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棱骨痛),李东垣谓“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本草纲目》卷14);细辛祛风止痛,善治少阴经头痛(脑痛连齿),并能宣通鼻窍;防风辛散上部风邪。上述诸药,协助君、臣药以增强疏风止痛之功,共为方中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④服时以茶清调下,取其苦凉轻清,清上降下,既可清利头目,又能制诸风药之过于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亦为佐药之用。
⑤配伍特点:综合本方,集众多辛散疏风药于一方,升散中寓有清降,具有疏风止痛而不温燥的特点,共奏疏风止痛之功。
⑥川芎茶调散遣药组方的主要理论根据是:外风宜散;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
6.加减应用
风为百病之长,外感风邪,多有兼夹。若属外感风寒头痛,宜减薄荷用量,酌加苏叶、生姜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外感风热头痛,加菊花、僵蚕、蔓荆子以疏散风热;外感风湿头痛,加苍术、藁本以散风祛湿;头风头痛,宜重用川芎,并酌加桃仁、红花、全蝎、地龙等以活血祛瘀、搜风通络。
7.趣味方歌
熊进房,薄老仔细查枪———芎荆防,国老即甘草、白芷、细辛、清茶、羌活。
8.正式方歌
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四、羚角钩藤汤
1.组成
羚角片、霜桑叶、京川贝、鲜生地、双钩藤、滁菊花、茯神木、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
2.用法
水煎服。
3.功用
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4.主治
肝热生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以及肝热风阳上逆,头晕胀痛,耳鸣心悸,面红如醉,或手足躁扰,甚则瘈疭,舌红,脉弦数。
5.方义
①羚羊角咸寒,入肝经,善于凉肝息风;钩藤甘寒,入肝经,清热平肝,息风解痉。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清热凉肝,息风止痉之功益著,共为君药。
②桑叶、菊花清热平肝,以加强凉肝息风之效,用为臣药。
③风火相煽,最易耗阴劫液,故用鲜地*凉血滋阴,白芍养阴泄热,柔肝舒筋,二药与甘草相伍,酸甘化阴,养阴增液,舒筋缓急,以加强息风解痉之力;邪热每多炼液为痰,故又以川贝母、鲜竹茹以清热化痰;热扰心神,以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为“清金平木”的体现,以上俱为佐药。甘草兼调和诸药,为使。
④综观全方,以凉肝息风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标本兼治,为凉肝息风法的代表方。
6.加减应用
若邪热内闭,神昏谵语者,宜配合紫雪或安宫牛*丸以清热开窍;抽搐甚者,可配合止痉散以加强息风止痉之效;便秘者,加大*、芒硝通腑泻热。本方清热凉血解毒之力不足,运用时可酌加水牛角、丹皮等。
7.趣味方歌
领狗上草地,主妇少背菊———羚钩桑草地,竹茯芍贝菊。
8.正式方歌
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襄,
凉肝熄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