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药房偷学得来的中风偏瘫经验方 [复制链接]

1#

中风偏瘫方,临床多一汤

这个方子是笔者在成都帮老师坐诊时,一位患者的家属拿此方子来抓药,说是农村一老中医开的,治疗他父亲的卒中后遗症很有效。开始我没有在意,后患者家属连续来抓药3~4次,每次抓3剂,我才注意这个方子,并将其抄了下来。详细问及患者情况,他告诉我,他父亲于去年(半年前)冬季中风,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给予住院治疗近1个月出院,出院后一直感左侧肢体无力,走路时需要人扶持,并伴左侧肢体疼痛,怕冷,尤以夜间为主。吃这个药后(大概1个月),疼痛缓解,肢体有力,能自己行走。

以前笔者临床上经常遇到中风后偏瘫患者,用补阳还五汤或镇肝熄风汤,或涤痰汤加减治疗,也多取效,但对于肢体疼痛治疗总不能收到较好疗效,今得此方,给临床多一条思路,治疗多一法尔。遂将此方笔录于此,并谈谈个人对此方的运用。

处方:羌活20g,独活20g,秦艽20g,木通30g,鸡血藤30g,当归20g,木瓜30g,怀牛膝20g,薏苡仁50g,大枣50g,枸杞子50g。水煎温服,每日3次。

功效:祛风湿,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偏瘫,肢体疼痛、无力者效佳。

笔者用此方,以路路通易木通,效果不减。近日曾治疗从我院出院后的1例患者,病人因脑出血(小灶性)在我科治疗,病人因经济拮据而出院,出院时病人仍有偏瘫、言语謇涩、口角歪斜等症状。在我院门诊输液治疗,门诊医师给予“甘露醇、能量合剂”等药物输液治疗3天,症状无缓解。适遇我坐门诊,建议服用中药治疗,病人及家属同意。遂给予“大活络丸”口服,每天3次,每次1丸,并针灸7天,以观疗效,嘱病人服药后在住院部找我。大概10天后病人来了,说服用上药及针灸后稍有缓解,但效果不大。遂给予汤药治疗,停针灸。

刻诊:右侧肢体无力,能走路,爬楼梯时很费劲,并感怕冷、疼痛,以夜间疼痛为主,言语稍有不清楚、口角、舌歪斜。舌苔白,微腻,舌质淡红,脉沉弦而滑。遂处方为:

羌活20g,独活20g,秦艽20g,路路通20g,鸡血藤30g,当归20g,木瓜30g,怀牛膝20g,薏苡仁50g,大枣50g,枸杞子50g,*芪50g,桂枝15g,伸筋草30g。

嘱服药5剂,以观疗效。病人服上方10天后复诊,诉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但仍感右侧肢体无力,嘱继续服用上方,病人共服药2个月余,诸症若失。

本方取羌活、独活、秦艽、木瓜、路路通、薏苡仁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鸡血藤、当归大枣养血和血;重用枸杞子以补益肝肾。诸药合用,经络之湿邪得出、气血得养、肝肾得补,故而取效。

再看另一个方剂,桑枝酒。其组方为:炒桑枝g,当归60g,菊花60g,五加皮60g,苍术30g,地龙30g,首乌藤30g,川牛膝25g,丝瓜络15g,木瓜12g,木通10g,炮附片10g,*酒ml,密封浸泡10天后,将药渣取出,焙干研为细末,装入胶囊,每粒0.3g,每次3粒,每天3次,用桑枝酒15~20ml送服,2个月为1个疗程,以微微呈醉为度。上半身瘫痪者饭后服,下半身瘫痪者饭前服。本方为郑卓人所创,效果很好。

笔者于去年春节回老家时,一老年病人,男性,年60岁。自半年前因中风后感左侧肢体发麻、无力,行走困难,需拐杖勉强能行走,轻微言语謇涩、口舌略歪斜。问及发病及治疗情况,老人说自从半年前中风后,服了不少药,效果不好,今听说我回家,特来看我,并请我为其诊治。说着老人从衣兜里拿出一沓处方来,翻开一看,有补阳还五汤加味者,有镇肝熄风汤加味者,有温胆汤加味者,但服药后,收效甚微。

想来应用以上方剂应该有效,为何乏效呢?最后老人说,总觉得左侧肢体冰凉。查其色苔为白,微腻,脉沉细。现老人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结合老人目前色脉及症状,给予上方治疗,嘱其服药2个月,以观察疗效。1个月后,笔者接到老人的电话,他很兴奋的告诉我,服药快2个月了,现左侧肢体不发麻,感觉有力,不需拐杖了,左侧肢体温度较前好转。我听了也很高兴,能为患者解除痛苦是为医者的最大的愿望,能听到患者说“好”是最大的欣慰。

《素问·刺节真邪》说:“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后世称为中风者即是此病,治疗多以养血祛风、通经活络为主,本方取桑枝、五加皮、苍术、木瓜、牛膝、丝瓜络、木通、地龙、附片、菊花以祛风、散寒、利湿、通络;取当归养血活血,首乌藤通络祛风,更兼*酒温通经络,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本方非为所有中风而设,但也为治疗本病找到又一方法也。

(摘自《医方拾遗一位基层中医师的临床经验》,人民*医出版社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I导读:薏苡仁汤主治寒湿痹证,因此用以治疗发热的案例很少。本文介绍了运用薏苡仁汤治疗风寒外束,阳气被遏之发热案两则。

薏苡仁汤治疗发热验案二则

作者/梁安荣

薏苡仁汤出自清·林珮琴的《类证治裁》,为治疗寒湿痹证而设。其药物组成为:薏苡仁、麻*、桂枝、羌活、独活、川芎、川乌、当归、苍术、甘草、生姜、防风。在临床上治疗着痹,疗效确凿。然本方在实践中确另有新用,兹不揣冒昧,仅就以之治疗发热的体会商讨如下。一,低热低热,原因繁杂,患者颇多。七十年代初遇一患者因低热而病休两年余,中、西药尽服,病情如故。当时病人周身关节疼痛沉重,手足笨重,活动不便,股部肌肤麻木不仁,关节外观不肿,痛有定处,每天下午低热,浑身疲乏无力,体温37.6℃,诊见脉象濡缓,舌苔白腻。证属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周身重着,活动不便,肌肤麻木,痛有定处,均为湿邪偏胜所致。因湿邪重浊粘滞,故痛有定处,麻木重着。肢体关节外观虽无显著肿胀,但因湿邪粘滞,故活动不灵,手足笨重。脉象濡缓,舌苔白腻,皆为湿象。低热为寒湿闭阻,卫阳不能泄越所致。治宜利湿通络,佐以散寒祛风。处方:薏苡仁汤。药物:生苡仁30克、麻*6克、桂枝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川芎10克、川乌10克、当归12克、苍术12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防风10克,三剂。复诊:服药一剂,关节疼痛沉重好转,低热平息。三剂尽服,低热未作。余症亦减。二、高热薏苡仁汤不仅能治低热,而且能治高热。如年8月8日治一患者,自述四天来全身肌肉关节疼痛沉重,浑身疲懒,时恶寒发热,晚上加重,昨晚体温39.5℃,脘胀纳差,大便溏薄,日行三次,有不消化食物,舌苔薄白,脉象弦缓。查:血沉60毫米/小时,白细胞8.3×/L(/mm3)。大便常规:少稀。证属寒湿闭阻,兼脾胃失调。治宜利湿散寒通络,兼和胃化湿。处方:薏苡仁汤加减。药物:生苡仁30克、麻*6克、桂枝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苍术15克、甘草10克、防风10克、藿香10克、蔻仁后下6克、制川乌10克,二剂。8月10日复诊:仅服药一剂,热退痛止,诸症消失,而获速愈。体会1.薏苡仁汤,方中多属辛、苦、温药。辛味药发散行气;苦味药燥湿降泄;温性药治疗寒证。辛温发散风寒;苦温治里之寒湿。辛苦温合用,服之微微汗出,使肌腠疏松,卫阳畅通,贼出有道,邪气安存?所以治疗寒湿侵袭,卫阳被遏所致的周身肌肉骨节疼痛沉重,恶寒发热,用之效如桴鼓。2.使用薏苡仁汤的关键,在于它的服药方法和适应证。一般寒湿痹证,若有恶寒发热,都有一定的时间,因此,必须在发病前五小时服一次;发病前一小时服一次,服后覆被,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佳。若按普通常规服法,则药效甚微。本文摘自《北京中医杂志》,年第2期,作者/梁安荣。转载请注明出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