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灵魂摆渡,产品经理的还魂术 [复制链接]

1#

连就连,你我相约到百年,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如今我们的年岁,祖辈相对年迈,当他们生病,甚至与我们天人两隔的时候,有种无力感的痛苦,便会在无人时刻,从压抑的心底蔓延滋生出来,有时会梦中惊醒,泪水夺眶而出,浸湿枕被。

作为儿孙的我们尚且如此,那相伴一生的人呢,当其中一人离开,另外一人又当如何独活于世?

这样的场景,躲也躲不过,而且我们不能奢望克隆与基因复制这些看似“长生”的技术在短期之内就可以商用,所以如果仅依靠如今商用的技术,我们可不可以设计出一款产品,让逝者“永存”?

此刻,产品经理的设计就像“灵魂摆渡人”完成“灵魂摆渡”,好似施展了某种“还魂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开启本次产品设计脑洞之旅。

摆渡1.0之旅

基于现实开脑洞,我们要承认一些事实,比如人的肉体随着年岁增长逐渐衰亡,所以本次产品设计的出发点是“数字复活”。

数字复活,就是针对某个人进行数字采集,包括影像资料、文本资料、社交关系、声音采集以及其他人对该人的记忆信息等等,通过对上述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处理,用硬件设备模拟出和真人高度相似的语音表达、行为举止,并实现语音对话。

就像床头的智能音箱,只是这款设备会有某个人的三观、记忆与认知,还拥有和过去一般无二的嗓音。

尤其是在AI时代到来的今天,随着算法与算力的同步增长,“数字复活”不仅可以实现对过去的记录,还可以让智能设备进行自主学习。

也就是说,这款智能设备不仅有逝者过去的影子,还可以不断获悉设备使用者当下的一切,通过这样的方式,算不算某种意义上的复活呢?

从产品框架上看,我们可以这样来实现:

根据上面的框架图,我们可以看出,产品由三部分组成:信息采集部分,后台部分(训练后台与应用后台)、前端应用部分(App与智能设备)。

信息采集:完成对“复活目标”的各类信息采集,从文本、图像、音频到视频,各种与“复活目标”相关的信息都会被采集录入,并进行归类与标签处理。后台部分:训练后台基于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算法训练,从而使得产品具备与“复活目标”一样或者近乎一样的“思维方式”,而应用管理后台则是实现对前端应用与设备的常规管理,有点类似于目前的CMS系统。前端应用部分:既可以轻量级的以App的方式呈现,又可以直接打造出如智能音箱的设备。同时,前端应用还是完成进一步信息采集的手段,用户与应用设备聊的越多,可以供给深度学习的数据素材也就越多,那应用设备也就越像人类。

此类产品更像是定制化产品,需要为每个用户进行长时间的定制服务,除非我们可以把信息采集通用化,并打造出可供用户使用的信息采集设备,这个过程应该是相对漫长的。

不过,我们摆渡的究竟是在世人的情感,还是逝者的记忆,这样的AI产品算不算一场技术骗局呢?

摆渡2.0之旅

假定1.0的方式可以被人们所接受,那2.0版本可以进一步完成“复活”的设想。

单纯从产品的角度来看,有两个方向:

肉体:再造一个身体,机械的骨架,仿真的躯体;思想:不再是AI,而是让大脑继续工作;肉体的仿造就不过多赘述,关于思想部分,近期脑机接口的相关研究进展,给了一些产品设计的参考。

近期,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发布会上称“脑机接口”研究已在灵长类动物上取得成功,马斯克也曾表示,Neuralink将致力于研究脑机接口技术,在人脑中植入电极,将人类大脑和计算机相连,未来可以直接上传和下载想法。

(图片来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