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员是如何变成“魔*”的
一个人暴得大名竟是如此容易。法兴银行“风头正劲”的杰洛米·盖维耶尔如此,不凋花对冲基金的布莱恩·亨特如此,中航油的陈久霖如此,更早前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亦如此。仔细梳理的话,这个名单可以列得很长。粗粗来看,这些人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都是“魔*交易员”。损失巨大,难以挽回,对所服务的机构造成了“深深的伤害”。第二,都是男人,没有女人。这个行业天生的拒绝女人?还是女交易员都不具备成为“魔*交易员”的潜质?第三,大部分“魔*交易员”都是在30岁左右出事。盖维耶尔在31岁时帮法兴银行亏了71亿美元,亨特32岁的时候帮“不凋花”亏了60亿美元,里森把巴林银行弄垮的时候更年轻,才28岁。相比之下,陈久霖是在44岁“高龄”出事,属于比较晚的。第四,“监督缺位”是这些曾经取得辉煌成绩的交易员变成“魔*”的最重要外部原因。陈久霖身为中航油(新加坡)的总裁,常驻新加坡,“天高皇帝远”,行为缺少监督约束;里森亦如此,外驻新加坡,也属“少人约束”型;盖维耶尔有些特殊,从目前披露的情况看,属于“电脑天才”型,利用个人电脑技术突破内部五道防线,越权交易,才最终创出了亏损71亿美元的“战绩”——对这个电脑天才,虽然约束他的机制一直存在,但他的主管显然缺少对他进行有效约束的能力。第五,心中的“魔*”永远存在,如何有效管理“心中的魔*”才是交易员面临的最根本挑战。30岁左右是交易员的“高危期”:一方面,这个年龄的交易员心智和经验都已有所积累,也开始取得不错的成绩,从而对更大的成功抱有急切之心;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经历过足够的挫折以使自己对市场保持必要的敬畏之心。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比较容易走极端,即使意识到自己的操作已经错误,也很难做到及时改正,于是一路与市场趋势反道而行,致使亏损越积越大,直到局面完全失控。于是鱼死破,局面何其悲壮!行文于此,想起了一件旧事。笔者2006年访问法兴银行总部时,曾在午餐时向法兴CEO谢德恩问起他对刚刚发生的“不凋花”对冲基金巨亏事件及多年前发生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事件(有资料显示,法兴曾有资金涉及该事件)的看法,谢德恩当时的回答很简单:“对冲基金是对冲基金,衍生品交易是衍生品交易,两者要分开来看。‘不凋花’的问题是风险控制策略的失效,而法兴集团在衍生品交易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知道在盖维耶尔事件之后,谢德恩先生是否会重新记起两年前一个中国向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并对问题的答案有了新的思考。世事变幻,皆有因果,不能不让人常怀敬畏之心。(作者为本报财经新闻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