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深灵唯愿书香伴农家100个人的中国梦传递基层正能量深圳新闻热... [复制链接]

1#

刘深灵 唯愿书香伴农家(100个人的中国梦传递基层正能量)_深圳新闻,热点资讯,


“读书没用。现在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到处都是。读完中学能认路牌能汇款就行,早挣钱早养家。”


每当听到这些对话,对“知识改变命运”深信不疑的刘深灵,总想做点什么来驳斥。因此,4年前他卸任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蓬莱村村支书后,自掏腰包创办了“蓬莱书院”。4年坚持下来,书院越来越火,这坚定了刘深灵的想法:欲得“*金屋”,欲遂平生志,农家子弟更需“六经勤向窗前读”。


不信读书无用,扩建新房办书院


蓬莱村名副其实,水秀山清,农舍精美。夏季,田间瓜果飘香,里外树木葱郁,鸡鸣犬吠,美丽如“仙境”。驶过村头一座新建寨门,沿着干净的连户水泥路,穿过川黔铁路地下通道,再行200米即到刘深灵家。“蓬莱书院”匾额高悬小院门头,字迹坚毅,是贵州省委宣传部颁授的,院落占地千余平方米。院中一座三层洋楼,正门上挂“教育世家”和“蓬莱书院”两个匾额。门前两棵大桂花树,呈伞状散开,枝繁叶茂。靠里修有假山水池,边旁立一野杨梅树,紫红的果实挂满枝头。许多盆景点缀窗台、走廊,环境优美、清幽。


教书育人,是刘家祖训。刘深灵说,他们家族自清代开始传播文化,现已连续五代人从事教师职业。自己4个儿女,其中老二是小学校长,老四是计算机老师。“家人爱学好学,崇尚教育。”父亲的“尚教”深深影响他,刘深灵回忆,儿时村里无学堂,父亲不忍孩子们无书可读,浪费时间,便自开私塾,大树下摆起露天学堂。没钱的也收,只需一两斗米作学费。条件异常艰苦,教学严厉。父亲穿着长衫,戴着小帽,一把竹片,来回踱步,不认真读的学生,经常被打手心。


“人只有好好读书,一辈子才有出息。”摸着手心,刘深灵似乎还感到曾被抽打的痛。不过,和很多学生的感受一样,父亲的这句话让大家受益终身,很多人改变了命运。“不过,父亲曾说过,改变他们命运的不是我,是知识,是读书。”


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变好,刘深灵发现,原来校舍条件差,但读书的孩子多,人人想读书跳龙门。现在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很多娃却不愿上学,宁愿去城里务工。大学生就业难,对农村教育影响很大。刘深灵说,这导致很多家庭认为读书无用,村民失去了砸锅卖铁供读书的动力。


怎么能扭转村民的观念,刘深灵常在思考。2010年,卸任村支书后,受父亲开私塾启发,趁家里盖新房,他增加成本12万,多修了两大间房办书院,共120平方米,取名“蓬莱书院”。农民办书院,村民很稀奇。刘深灵说,就想证明读书管用,有知识就有力量。“我想让一些人重拾对读书的信心。”


重视实用技能,村民学会拜书为师


“蓬莱书院”开办伊始,新鲜之余,更多村民是不解,觉得老支书有点“吃饱了撑的”。城里图书馆多好,人都去得少。农家书院,肯定无人问津。刘深灵却不信邪,“倡导多读书,要从自己做起,慢慢带动全村爱学、好学。”


刘深灵个人办书院的想法得到乡里、区里的支持,很快就获得批准,尽管鲜有个人申请。不仅如此,区里的文明办、图书馆等单位还不定时送些书给书院。


踏进“蓬莱书院”,刘深灵的客厅是阅读室,有一方桌,还有一摞摞叠起的塑料凳,供坐着读书。里面一间藏书室,三面靠墙的书架古色古香,系文化部门赠予,架上书籍基本摆满,室内也配有桌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